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翻譯 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的翻譯
2022-07-22 天奇生活 【 字體:大 中 小 】
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翻譯:大王真想施行仁政,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來呢?該句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中《齊恒晉文之事》一文,本文通過孟子游說齊宣王提出放棄霸道,施行王道的經(jīng)過,比較系統(tǒng)地闡發(fā)了孟子的仁政主張。
《齊恒晉文之事》原文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p>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p>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蓖踉唬骸吧嶂?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睂υ唬骸叭粍t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薄蛔R有諸?”
曰:“有之?!?/p>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p>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p>
曰:“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p>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shù)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yuǎn)庖廚也?!?/p>
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蜃又^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復(fù)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瘎t王許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p>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钦\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遣粸橐?,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p>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耘e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gòu)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p>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輕暖不足于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聲音不足聽于耳與?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曰:“否,吾不為是也?!?/p>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p>
王曰:“若是其甚與?”
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zāi);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zāi)。”
曰:“可得聞與?”
曰:“鄒人與楚人戰(zhàn),則王以為孰勝?”
曰:“楚人勝?!?/p>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nèi)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今王發(fā)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訴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進(jìn)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曰: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qū)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
今也制民之產(chǎn),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齊恒晉文之事》注釋
1、齊宣王:田氏,名辟彊,齊國國君,前342年至前324年在位。
2、齊桓、晉文:指齊桓公小白和晉文公重耳,春秋時先后稱霸,為當(dāng)時諸侯盟主。宣王有志效法齊桓、晉文,稱霸于諸侯,故以此問孟子。
3、仲尼:孔子的字。道:述說,談?wù)?。儒家學(xué)派稱道堯舜禹湯文武等“先王之道”,不主張“霸道”,所以孟子這樣說。
4、無以:不得已。以,同“已”,作止講。王wàng、:用作動詞,指王天下,即用王道仁政、統(tǒng)一天下。
5、保:安撫,安定。莫之能御:沒有人能抵御他。御:抵御,阻擋。
6、胡齕hé、:齊王的近臣。
7、之:往,到…去。
8、釁xìn、鐘:古代新鐘鑄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鐘的縫隙中祭神求福,叫釁鐘。 釁,血祭。
9、觳hú、觫sù、:恐懼顫抖的樣子。
10、若:如此。就:接近,走向。
11、然則:既然如此,那么就。
12、易:交換。
13、識:知道。諸:“之乎”的合音。
14、是:代詞,這種。
15、愛:愛惜,這里含有吝嗇之意。
16、奚:何。暇:空閑時間。
17、盍:為什么不呢?
18、五畝之宅:五畝大的住宅。傳說古代一個男丁可以分到五畝土地建筑住宅。古時五畝合現(xiàn)在一畝二分多。
《齊恒晉文之事》譯文
齊宣王問孟子說:“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可以講給我聽聽嗎?”
孟子回答說:“孔子這類人中沒有講述齊桓公、晉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沒有流傳。我沒有聽說過這事。如果不能不說,那么還是說說行王道的事吧!”
齊宣王說:“要有什么樣的德行,才可以稱王于天下呢?”
孟子說:“使人民安定才能稱王,沒有人可以抵御他?!?/p>
齊宣王說:“像我這樣的人,能夠安民嗎?”
孟子說:“可以。”
齊宣王說:“從哪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說:“我聽胡龁說我從胡龁那聽說:‘您坐在大殿上,有牽牛從殿下走過的人。您看見這個人,問道:‘牛牽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說:‘準(zhǔn)備用它的血來涂在鐘上行祭?!f:‘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懼戰(zhàn)栗的樣子,這樣沒有罪過卻走向死地?!侨藛柕溃骸热贿@樣,那么需要廢棄祭鐘的儀式嗎?’您說:‘怎么可以廢除呢?用羊來換它吧?!恢烙袥]有這件事?”
齊宣王說:“有這事?!?/p>
孟子說:“這樣的心就足以稱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認(rèn)為大王是愛惜一頭牛。但是誠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緣故?!?/p>
齊宣王說:“是的。的確有對我有這種誤解的百姓。齊國雖然土地狹小,我怎么至于吝嗇一頭牛?就是因為不忍看它那恐懼戰(zhàn)栗的樣子,就這樣沒有罪過卻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換它?!?/p>
孟子說:“您不要對百姓認(rèn)為您是吝嗇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動物換下大的動物,他們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沒有罪過卻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齊宣王笑著說:“這究竟是一種什么想法呢?我也說不清楚,我的確不是因為吝嗇錢財才以羊換掉牛的,老百姓認(rèn)為我吝嗇是理所當(dāng)然的啊?!?/p>
孟子說:“沒有關(guān)系,這是仁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沒看到羊。品德高尚的人對于飛禽走獸:看見它活著,便不忍心看它死;聽到它哀鳴的聲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遠(yuǎn)離廚房。”
齊宣王高興了,說:“《詩經(jīng)》說:‘別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測到?!@話說的就是先生您這樣的人啊。我這樣做了,回頭再去想它,卻不知道自己是出于什么想法。先生您說的這些,對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觸動啊!這種心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說:“假如有人稟報大王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卻不能夠舉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鳥獸秋天新生細(xì)毛的末梢,卻看不到整車的柴草?!敲?,大王您認(rèn)可嗎?”
齊宣王說:“不認(rèn)可?!?/p>
孟子說:“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獸,而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功德,這是為什么呢?這樣看來,舉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氣的緣故;看不見整車的柴火,是不用視力的緣故;老百姓沒有受到愛護,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緣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統(tǒng)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p>
齊宣王說:“不肯干與不能干的表現(xiàn)怎樣區(qū)別?”
孟子說:用胳膊挾著泰山去跳過北海,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確實是做不到。為年長者按摩肢體,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統(tǒng)一天下,不屬于用胳膊挾泰山去跳過北海這一類的事;大王不能統(tǒng)一天下,屬于為年長者按摩肢體一類的事。
敬愛自家的老人,從而推廣到敬愛別人家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進(jìn)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統(tǒng)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轉(zhuǎn)動?xùn)|西那么容易。
《詩經(jīng)》說:‘做國君的給自己的妻子和子女做好榜樣,推廣到兄弟,進(jìn)而治理好一家一國。’──說的就是把這樣的心施加到他人身上罷了。所以,推廣恩德足以安撫四海百姓,不推廣恩德連妻子兒女都安撫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過別人的原因,沒別的,善于推廣他們的好行為罷了。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廣到禽獸身上,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好處,又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稱,才能知道輕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長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這樣。大王,您請思量一下吧!難道大王您要動用士兵發(fā)動戰(zhàn)爭,使大臣們陷于危險,與各諸侯國結(jié)怨,這樣心里才痛快么?
齊宣王說:“不是的,我怎么會這樣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這辦法求得我最想要的東西罷了?!?/p>
孟子說:“您最想要的東西是什么,我可以聽聽嗎?”
齊宣王只是笑卻不說話。
孟子說:“是因為美味的食物不夠吃呢?輕軟暖和的衣服不夠穿呢?還是因為絢麗的顏色不夠看呢?音樂不夠聽呢?左右受寵愛的大臣不夠用呢?這些您的大臣們都能充分地提供給大王,難道大王真是為了這些嗎?”
齊宣王說:“不是,我不是為了這些?!?/p>
孟子說:“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東西便可知道了:是想開拓疆土,使秦國、楚國來朝見,統(tǒng)治整個中原地區(qū),安撫四方的少數(shù)民族。但是用這樣的做法,謀求這樣的理想,就像爬到樹上找魚一樣?!?/p>
齊宣王說:“真的像你說的這么嚴(yán)重嗎?”
孟子說:“恐怕比這還嚴(yán)重。爬到樹上去抓魚,雖然抓不到魚,卻沒有什么后禍;假使用這樣的做法,去謀求這樣的理想,又盡心盡力地去干,結(jié)果必然有災(zāi)禍?!?/p>
齊宣王說:“這是什么道理可以讓我聽聽嗎?”
孟子說:“如果鄒國和楚國打仗,那您認(rèn)為誰勝呢?”
齊宣王說:“楚國會勝。”
孟子說:那么,小國本來不可以與大國為敵,人少的國家本來不可以與人多的國家為敵,弱國本來不可以與強國為敵。天下的土地,縱橫各一千多里的國家有九個,齊國的土地總算起來也只有其中的一份。憑借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這與鄒國和楚國打仗有什么不同呢?
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來呢?如果您現(xiàn)在發(fā)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當(dāng)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來做官,種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來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貨物存放在大王的市場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國那些憎恨他們君主的人都向您奔走求告。如果像這樣,誰還能抵擋您呢?
齊宣王說:“我糊涂,不能做到這種地步。希望先生您幫助我實現(xiàn)我的志愿。明白的把王政之道指教我,我雖然不聰慧,請讓我試一試?!?/p>
孟子說:沒有長久可以維持生活的產(chǎn)業(yè)卻有長久不變的心,只有有道德操守的讀書人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沒有固定的產(chǎn)業(yè),因而就沒有長久不變的心。如果沒有長久不變的善心,不遵守禮儀法度,無所不為。等到他們犯了罪,接著就處罰他們,這樣做是陷害百姓。哪有仁愛的君主掌權(quán),卻可以做這種陷害百姓的事呢?
所以英明的君主規(guī)定老百姓的產(chǎn)業(yè),一定使他們上能贍養(yǎng)父母,下能養(yǎng)活妻子兒女;假使一輩子都遇豐年,就一輩子都可以吃飽,在荒年也不至于餓死。這樣之后驅(qū)使他們向善。所以老百姓跟隨國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規(guī)定人民的產(chǎn)業(yè),上不能贍養(yǎng)父母,下不能養(yǎng)活妻子兒女,好年景也總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壞年景免不了要餓死。
這樣,只是使自己擺脫死亡還怕不足,哪里還顧得上講求禮義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來呢?給每家五畝地的住宅,種上桑樹,那么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上絲織的衣服了;雞、小豬、狗、大豬這些家畜,不要失去家禽家畜生長繁殖的時節(jié),七十歲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畝的田地,不要因勞役耽誤了適宜種植、收獲莊稼的時節(jié),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餓了。
慎重辦理學(xué)校的教育,用孝順父母、尊重兄長的道理告誡他們,頭發(fā)斑白的老人便不會在路上背著或頂著東西了。老年人穿絲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餓受凍,如果這樣還不能統(tǒng)一天下,那是沒有的事情。
《齊恒晉文之事》賞析
本文通過孟子游說齊宣王提出放棄霸道,施行王道的經(jīng)過,比較系統(tǒng)地闡發(fā)了孟子的仁政主張。這篇文章記孟子游說宣王行仁政。
說明人皆有不忍之心,為國君者,只要能發(fā)揚心中這種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難保民而王。文章通過孟子與齊宣王的對話,表現(xiàn)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張,也表現(xiàn)了孟子善辯的性格和高超的論辯技巧。他的主張,首先是要給人民一定的產(chǎn)業(yè),使他們能養(yǎng)家活口,安居樂業(yè)。
然后再“禮義”來引導(dǎo)民眾,加強倫理道德教育,這樣就可以實現(xiàn)王道理想。這種主張反映了人民要求擺脫貧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現(xiàn)了孟子關(guān)心民眾疾苦、為民請命的精神,這是值得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戰(zhàn)國時期,由分裂趨向統(tǒng)一,戰(zhàn)爭難以避免。
孟子往往籠統(tǒng)反對武力,顯得脫離實際不合潮流。二是他的仁政主張完全建立在“性善論”基礎(chǔ)上,顯得過于天真、簡單。孟子的思想雖然有一定的價值,與當(dāng)時的社會卻有很大距離,所以是行不通的。
《齊恒晉文之事》創(chuàng)作背景
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lǐng)學(xué)生游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并一度擔(dān)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xiāng)聚徒講學(xué),與學(xué)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
《齊恒晉文之事》作者
孟子,名軻。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學(xué)大師,后世將其與孔子并稱為“孔孟”,且稱其為“亞圣”。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他的老師是孔子之孫孔伋(子思)的門人。
曾游歷齊、宋、滕、魏諸國,宣傳先王之道。不為采納,歸而與弟子講學(xué)著書,作《孟子》7篇。孟子維護并發(fā)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學(xué)說和“性善”論觀點,現(xiàn)將此學(xué)說稱為“孔孟之道”,他的理論對宋代影響很大。
參考資料:
袁書會,池萬興.中國古代文學(xué)基礎(chǔ) 上:陜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總社猜你喜歡
端午節(jié)祝福詩句 端午節(jié)祝福詩句大全
關(guān)于芒種的詩句古詩 描寫芒種的古詩詞
芒種節(jié)氣古詩有哪些 芒種的古詩有哪幾首
芒種節(jié)氣詩詞 關(guān)于芒種的詩句古詩
贊美芒種的詩句 關(guān)于芒種節(jié)氣的詩句
270度是什么角 角的種類
25是質(zhì)數(shù)還是合數(shù) 質(zhì)數(shù)是什么
28的因數(shù)有 因數(shù)的定義
32的因數(shù) 因數(shù)和乘數(shù)是否相同嗎
33的因數(shù) 33的因數(shù)有幾個
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翻譯 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的翻譯
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出自哪里 不愿乎其外出自哪里
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翻譯 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的意思
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翻譯 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的意思
夫子欲之 吾二臣者皆不欲也翻譯 夫子欲之 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什么意思
揮之則來呼之則去還是呼之則來,揮之則去 揮之則來呼之則去還是呼之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