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所在位置: 天奇生活 > 教育 > 正文

曾國藩挺經全文翻譯 曾國藩挺經的全文翻譯

2020-06-11 天奇生活 【 字體:

  譯文:仔細思考古人修身的要義,其效果特別明顯的地方,大約有四處:在獨處時也慎重不茍,就能做到心中泰然;主觀上做到莊嚴恭敬,就能身體強健;追求仁義,就能受到眾人愛戴;正心誠意,則神靈欽敬。慎重獨處,就是遏制貪欲,連其中最隱蔽微小之處也不忽略,遵循自然之理而行,一時也不間斷,這樣內心自省而無愧于心,所以心胸安泰。

5ab805ba8ad9a153.jpg

  曾國藩《挺經》全文翻譯 

  第一章 存誠自養(yǎng) 慎獨自處——“內圣”法

  原文

  細思古人工夫,其效之尤著者,約有四端:曰慎獨則心泰,曰主敬則身強,曰求仁則人悅,曰思誠則神欽。慎獨者,遏欲不忽隱微,循理不間須臾,內省不疚,故心泰。主敬者,外而整齊嚴肅,內而專靜純一,齊莊不懈,故身強。求仁者,體則存心養(yǎng)性,用則民胞物與,大公無我,故人悅。思誠者,心則忠貞不貳,言則篤實不欺,至誠相感,故神欽。四者之功夫果至,則四者之效驗自臻。余老矣,亦尚思少致吾功,以求萬一之效耳。

64b5adfd87991fb3.png

  譯文

  仔細思考古人修身方面的要義,其成效特別顯著的約有四項:慎重獨處,則心胸安然;莊嚴恭敬,則身體強健;追求仁義,則眾人愛戴;正心誠意,則神靈欽敬。慎重獨處,就是遏制貪欲,連其中最隱蔽微小之處也不忽略,遵循自然之理而行,一時也不間斷,這樣內心自省而無愧于心,所以心胸安泰。莊嚴恭敬,就是儀容整齊嚴肅,內心寧靜專一,穩(wěn)重矜持不懈怠,所以身體強健。追求仁義,本身須心存仁義滋養(yǎng)天性,作用于外則須,視百姓為同胞,視萬物為朋友。如此大公無私,自然人民愛戴。正心實意,即內心忠貞不二,言語篤實無欺,以至誠之德感應天地萬物,因此神靈欽敬。如果真能達到上述四者的修身功夫,那么效驗自然來到。我年紀已老邁了,卻還想在修身方面下功夫,來求得萬一的成效。

  原文

  嘗謂獨也者,君子與小人共焉者也。小人以其為獨而生一念之妄,積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君子懔其為獨而生一念之誠,積誠為慎,而自慊之功密。其間離合幾微之端,可得而論矣。

  蓋《大學》自格致以后,前言往行,既資其擴充;日用細故,亦深其閱歷。心之際乎事者,已能剖析公私;心之麗乎理者,又足精研其得失。則夫善之當為,不善之宜去,早畫然其灼見矣。而彼小人者,乃不能實有所見,而行其所知。于是一善當前,幸人之莫我察也,則趨焉而不決。一不善當前,幸人之莫或伺也,則去之而不力。幽獨之中,情偽斯出,所謂欺也。惟夫君子者,懼一善之不力,則冥冥者有墮行;一不善之不去,則涓涓者無已時。屋漏而懔如帝天,方寸而堅如金石。獨知之地,慎之又慎。此圣經之要領,而后賢所切究者也。

  譯文

  曾說過“獨”這個東西,是君子和小人共同感受到的。小人認為自己是獨自一人時會產生一個非分的念頭,非分之想積聚多了就會任意妄為,由此欺人的壞事發(fā)生。君子憂懼自己是單獨一人時,會生出真誠的意念。真誠念頭積聚多了就會處事謹慎,由此對自己不滿意的德行下功夫匡正。君子和小人都是獨自處事,兩者的差距卻可由此得到評論。

  自從《大學》窮究事物的原理并獲得知識之后,過去的言論行為都可用作個人開闊眼界充實知識的資料,日常處理的瑣事問題,更可深化個人的閱歷見識。君子這樣做了,他的心在遇到實事時,已能剖析公私的區(qū)別;他的心在聯(lián)系道理時,又足以精辟地研究其得失。那么對于善事應當做,不善的壞毛病應去掉,早已經形象鮮明地認識到了。而那些小人們,卻不能有實在的見識,去實行他所知道該做的事。于是辦一件好事,唯恐別人不知道是自己干的,去辦時遲疑不決。改正一件不好的毛病,僥幸別人可能窺視不到,改正得很不得力。背地里自己獨處,虛假的情弊自然會產生,這就是欺騙啊!而君子,唯恐辦一件善事不徹底,在晦暗中會產生墮落的行為;一個壞毛病不改正,就會像涓涓的流水長年犯錯。暗室之中懔然不動邪念如同面對天神,主心骨堅硬如同金石。在自己主持工作的地方單獨行事,一定要慎之又慎。這就是圣人遵奉的準則要點,也是后世賢人切實研究的問題呀!

  原文

  修己治人之道,止“勤于邦,儉于家,言忠信,行篤敬”四語,終身用之有不能盡,不在多,亦不在深。

  古來圣哲胸懷極廣,而可達天德者,約有四端:如篤恭修己而生睿智,程子之說也;至誠感神而致前知,子思之訓也;安貧樂道而潤身眸面,孔顏曾孟之旨也;觀物閑吟而意適神恬,陶白蘇陸之趣也。自恨少壯不知努力,老年常多悔懼,于古人心境,不能領取一二。反復尋思,嘆喟無已。

  譯文

  自身修養(yǎng)和治理國家的道理,有四句話可終身適用而受益無窮,這就是“勤于政事,節(jié)儉治家,話語忠信可靠,行事誠懇無欺”。真是話不在多少,也不在于多么深刻呀。

  古往今來圣哲們的胸懷極為寬廣,而可達至圣大德的,約有四種境界:誠懇謙恭,注重自我修養(yǎng)而生出聰明睿智,是二程的主張;精誠感動神靈而天生就有知識,是子思的遺訓;安貧樂道而身體健康面無憂色,是孔子、顏回、曾子、孟子的要旨;欣賞大自然的美妙,吟詩作賦,而意志安適、精神愉悅,是陶淵明、白居易、蘇軾、陸游的人生樂趣。我常自己悔恨少壯不知努力,而到老年往往多出悔懼之感,對于古代圣哲們的心境情趣,不能領略獲取一二分。只能反復尋思,嘆息感慨不已。

  第二章 不怨不尤 堅忍自重—— “堅忍”法

  “堅忍”者,君子所為,于戰(zhàn)則無敵,于禮則大治。于事業(yè)則會一步步接近成功,于生活才能真正體驗到其甘味。

  原文

  子長尚黃老,進游俠,班孟堅譏之,蓋實錄也。好游俠,故數稱堅忍卓絕之行。如屈原、虞卿、田橫、侯贏、田光及此篇之述貫高皆是。尚黃老,故數稱脫屣富貴、厭世棄俗之人。如本紀以黃帝第一,世家以吳太伯第一,列傳以伯夷第一,皆其指也。此贊稱張、陳與太伯、季札異,亦謂其不能遺外勢利、棄屣天下耳。

  譯文

  司馬遷崇尚黃老,仰慕游俠,班固以此來譏諷他,也是符合事實。仰慕喜愛游俠,所以多次稱贊堅忍卓絕的操行,例如屈原、虞卿、田橫、侯贏、田光以及此篇敘述的貫高都是這類人物。崇尚嘆服黃老,所以多次贊揚視富貴如草芥、厭世棄俗的具備高尚品德的人,例如本紀中以黃帝為第一,世家中以吳太伯為第一,列傳中以伯夷為第一,都是有這種意圖的,此篇末贊中講張耳、陳馀和太伯、季札不一樣,也就是指他們不能拋棄權勢重利,擺脫天下,自由遨游。

  原文

  昔耿恭簡公謂,居官以堅忍為第一要義,帶勇亦然。與官場交接,吾兄弟患在略識世態(tài)而又懷一肚皮不合時宜,既不能硬,又不能軟,所以到處寡合。迪安妙在全不識世態(tài),其腹中雖也懷些不合時宜,卻一味渾含,永不發(fā)露。我兄弟則時時發(fā)露,終非載福之道。雪琴與我兄弟最相似,亦所如寡合也。弟當以我為戒,一味渾厚,絕不發(fā)露,將來養(yǎng)得純熟,身體也健旺,子孫也受用,無慣習機械變詐,恐愈久而愈薄耳。

  譯文

  過去耿恭簡公曾說過,做官第一重要的是堅忍不拔,有耐性。其實帶兵也是這樣,和官場往來,我們兄弟們都憂慮的是略知世態(tài)需求卻本身懷有一肚皮不合時宜的想法,既不能硬做自我主張,又不能軟去迎合世事,所以到處落落寡合。迪安之妙就在于他全然不了解世態(tài),他腹中雖然也有些不合時宜的念頭,卻能一味渾同包容,永不表現(xiàn)顯露。我們兄弟卻時刻顯露出來,總不是擁有福氣的法子。雪琴和我們兄弟最相像,也少有彼此投合的人。弟應當以我為戒,一味渾厚包容,決不顯露表現(xiàn)。將來性情修養(yǎng)純熟,身體也健壯旺盛,子孫也受用無窮。不要習慣于機變詭詐之方,恐怕在官場越久,德行就會越淺薄。

  原文

  稍論時事,余謂當豎起骨頭,竭力撐持。三更不眠,因作一聯(lián)云:“養(yǎng)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用自警也。余生產作自箴聯(lián)句頗多,惜皆未寫出,丁未年在家作一聯(lián)云:“不怨不尤但反身爭一個壁清,勿忘勿助看平地長得萬丈高”,曾用木板刻出,與此聯(lián)略相近,因附識之。

  夜閱《荀子》三篇,三更盡睡,四時即醒,又作一聯(lián)云:“天下無易境天下無難境,終身有樂處終身有憂處”。至五更,又改作二聯(lián),一云:“取人為善與人為善,樂以終身憂以終身”;一云:“天下斷無易處之境遇,人間那有空閑的光陰”。

  譯文

  在泛論時事時,我說應當挺起骨頭,盡力支撐。三更時睡不著,于是作一聯(lián):“養(yǎng)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庇靡宰跃N乙簧凶鬟^很多的聯(lián)句自箴,可惜沒有寫下來。丁未年在家寫有一聯(lián):“不怨不尤,但反身爭個一壁清;勿忘勿助,看平地長得萬丈高?!痹浻媚景蹇虒懗鰜?,與這個聯(lián)較近似,就附記在這里。

  夜里讀《荀子》三篇,三更過了才睡,四更時醒來,又作一聯(lián):“天下無易境,天下無難境,終身有樂處,終身有憂處?!钡轿甯鼤r,又修改了兩聯(lián),一聯(lián)是:“取人為善與人為善,樂以終身憂以終身。”另一條是:“天下斷無易處之境遇,人間哪有空閑的光陰?!?/p>

  第三章 不卑不亢 剛柔互濟—— “剛柔”法

  天地之道,要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就導至萎靡不振,太剛則容易招至折斷。剛并不是說要暴虐,只是矯正使弱變強。柔也并不是卑弱,而是在強的方面謙讓而已。

  原文

  從古帝王將相,無人不由自立自強做出,即為圣賢者,亦各有自立自強之道,故能獨立不懼,確乎不拔。昔余往年在京,好與諸有大名大位者為仇,亦未始無挺然特立不畏強御之意。近來見得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剛非暴虐之謂也,強矯而已;柔非卑弱之謂也,謙退而已。趨事赴公,則當強矯,爭名逐利,則當謙退;開創(chuàng)家業(yè),則當強矯,守成安樂,則當謙退;出與人物應接,則當強矯;入與妻孥享受,則當謙退。若一面建功立業(yè),外享大名,一面求田問舍,內圖厚實,二者皆有盈滿之象,全無謙退之意,則斷不能久。

  譯文

  自古帝王將相,沒有一個不是從自強自立做起,即便是圣賢之人,也各有自立自強的方法。所以才能獨立不懼,堅定不移。過去我在京師的那些年中,好與諸位身居要職,名聲高遠的人鬧意見,也是一開始就具有挺然獨立不畏強暴的氣概。近年來體會到天地之道,要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就導至萎靡不振,太剛則容易招至折斷。剛并不是說要暴虐,只是矯正使弱變強。柔也并不是卑弱,而是在強的方面謙讓而已。辦公辦事,就應勉力爭取,爭名逐利,就應當謙退。開創(chuàng)家業(yè),應當奮發(fā)進取,守成安樂,則應當謙遜平和。出外與人接觸應答,應該努力表現(xiàn);回家與妻兒享受,就要悠閑舒緩。如果一方而建功立業(yè),外享有崇高聲名威望。一方面求田問舍,內圖謀奢侈的待遇享受,這兩者都有盈滿的征兆,全無一絲謙虛退讓的表示,那么這一切必定不會久長。

  原文

  肝氣發(fā)時,不惟不和平,并不恐懼,確有此境。不特盛年為然,即余漸衰老,亦常有勃不可遏之候。但強自禁制,降伏此心,釋氏所謂降龍伏虎。龍即相火也,虎即肝氣也。多少英雄豪杰打此兩關不過,要在稍稍遏抑,不令過熾。降龍以來養(yǎng)水,伏虎以養(yǎng)火。古圣所謂窒欲,即降龍也;所謂懲忿,即伏虎也。釋儒之道不同,而其節(jié)制血氣,未嘗不同,總不使吾之嗜欲戕害吾之軀命而已。

  至于“倔強”二字,卻不可少。功業(yè)文章,皆須有此二字貫注其中,否則柔靡不能成一事。孟子所謂至剛,孔子所謂貞固,皆從倔強二字做出。吾兄弟皆秉母德居多,其好處亦正在倔強。若能去忿欲以養(yǎng)體,存倔強以勵志,則日進無疆矣。

  譯文

  肝火發(fā)作的時候,不只是不平和,更不恐懼,確實有這樣境況。不僅年輕氣盛如此,既使我漸漸衰老,也經常有勃然而起,怒不可遏的時候,但要強迫控制自己情緒,降服自己心境,佛教稱之為降龍伏虎。龍就是相火,虎就是肝氣,多少英雄豪杰都過不了這兩關。主要在于稍稍控制自己,不要讓肝火過盛,降住龍用來養(yǎng)水,伏虎用來養(yǎng)火,古人所說阻塞欲望,就是降龍;所說警戒忿怒,就是伏虎。佛家,儒家說法不一樣,但節(jié)制氣血,沒有不同,總是要不讓自己的欲望殘害自己的身體壽命。

  至于“倔強”二字,卻不能缺少,功業(yè)文章,都必須要有這兩個字的精神貫注其中,否則會軟弱無力,一事無成。孟子所說的至剛,孔子所說的貞固,都是從倔強二字引出,咱兄弟們都繼承母親很多美德,它好處也正是在倔強上。如果能夠去除憤懣的欲望而休養(yǎng)身體,多存倔強之氣來激勵志向,那么日日就可長進無限了。

  原文

  至于強毅之氣,決不可無,然強毅與剛愎有別。古語云自勝之謂強。曰強制,曰強恕,曰強為善,皆自勝之義也。如不慣早起,而強之未明即起;不慣莊敬,而強之坐尸立齋;不慣勞苦,而強之與士卒同甘苦,強之勤勞不倦,是即強也。不慣有恒,而強之貞恒,即毅也。舍此而求以客氣勝人,是剛愎而已矣。二者相似,而其流相去霄壤,不可不察,不可不謹。

  譯文

  至于剛毅的氣魄,決不能沒有。然而剛毅和剛愎區(qū)別很大。古語云:能戰(zhàn)勝自我就叫強,說強制、強恕、強為善,都是戰(zhàn)勝自我的意思,如不習慣早起,而強迫自己天不亮就起身;不習慣莊重恭敬,強制自己參加祭祀儀式;不習慣勞苦,而強制自己與士兵同甘共苦。能強制自己勤勞不倦,就是強,不習慣堅持,卻能強制自己堅定地持之以恒,就是毅。除此之外,力求以氣勢勝人,就是剛愎,二者有相似之處,但其實質有天壤之別,不可不察,不可不謹慎。

  第四章 淡泊利欲 勤求廉矩——“廉矩”法

  人生在世,除了生存的欲望以外,人還有各種各樣的欲望,自我實現(xiàn)就是其中之一??墒?,欲望是無止境的,欲望太強烈,就會造成痛苦和不幸。因此,人應該盡力克制自己過高的欲望,培養(yǎng)清心寡欲、知足常樂的生活態(tài)度。

  原文

  翰臣方伯廉正之風,令人欽仰。身后蕭索,無力自庇,不特廉吏不可為,亦殊覺善不可為。其生平好學不倦,方欲立言以質后世。弟昨賻之百金,挽以聯(lián)云:“豫章平寇,桑梓保民,休訝書生立功,皆從廿年積累立德立言而出;翠竹淚斑,蒼梧魂返,莫疑命婦死烈,亦猶萬古臣子死忠死孝之常?!钡歉咧?,亦頗有意。位在客卿,慮無應者,徒用累歔。韓公有言:“賢者恒無以自存,不賢者志滿氣得。”蓋自古而嘆之也。

  譯文

  翰臣方伯廉正的作風,令人欽敬仰慕,然而死后家境蕭條敗落,無法庇護自家親人,這使人覺得不僅是清廉的官吏不能學做榜樣,甚至善良的事情也沒必要做。他一生好學不倦,正打算著書立說流傳后世卻不幸去世。我昨天送百兩紋銀幫助他辦喪事,又做了一副對聯(lián)悼念他,說:“豫章平定賊寇,家鄉(xiāng)保護人民,不要驚訝書生建功立業(yè),都因為二十年積累道德學問才產生;翠竹斑如滴淚,蒼梧招魂欲返,怎可疑惑賢妻死節(jié)貞烈,也如同千萬載臣子死為忠孝的常行?!蔽疫@樣站出來大聲呼吁,頗有號召眾人學習之意,然而僅處于客卿的位置上,估計無人響應,只好獨自反復感嘆不已。韓愈說過:“賢德的人經常無法維持自身生存,無德的人卻志得意滿,不可一世?!币彩亲怨乓詠砣藗儗@種情形的嘆息呀!

  原文

  古之君子之所以盡其心、養(yǎng)其性者,不可得而見;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則一秉乎禮,自內者言之,舍禮無所謂道德;自外者言之,舍禮無所謂政事。故六官經制大備,而以《周禮》名書。春秋之世,士大夫知禮、善說辭者,常足以服人而強國。戰(zhàn)國以后,以儀文之瑣為禮,是叔齊之所譏也。荀卿、張載兢以禮為務,可謂知本好古,不逐乎流俗。近世張爾岐氏作《中庸論》,凌廷堪氏作《復禮論》,亦有以窺見先王之大原。秦蕙田氏輯《五禮通考》,以天文、算學錄入為觀象授時門;以地理、州郡錄入為體國經野門。于著書之義例,則或駁而不精,其于古者經世之禮無所不該,則未為失也。

  譯文

  古代的君子是如何竭盡心力修養(yǎng)德行的,我們是不能看到了;但他們修養(yǎng)身心,管理家庭,治理國家,平定天下,卻都秉持的是禮。從內部說,舍棄了禮法就說不上道德;從外部說,舍棄了禮法就無法協(xié)理政務。所以六卿之官設置完備,而記錄典籍以《周禮》做書名。春秋時代,士大夫通曉禮法,擅長游說辭令的人,常能說服眾人,實現(xiàn)主張而使國家強盛。戰(zhàn)國以后,以儀式的華美瑣碎為禮,就是叔齊所譏諷的虛有其表。荀卿、張載小心謹慎地以禮為實務,可稱得上知曉根本,喜好古風,不追逐流俗啊!近代張爾岐作《中庸論》、凌廷堪作《復禮論》,也可以從中看到先王教化原貌的佳處。秦蕙田編輯《五禮通考》,把天文、算學錄入授時門一類,把地理、州郡錄入體國經野門一類。這樣做,對于著書的意義和條例來說,就有些繁雜不精,但該書對古代經營世事的禮則都全盤具備了,則說不上有什么失誤。

  原文

  崇儉約以養(yǎng)廉。昔年州縣佐雜在省當差,并無薪水銀兩。今則月支數十金,而猶嫌其少。此所謂不知足也。欲學廉價,必先知足。觀于各處難民,遍地餓莩,則吾人之安居衣食,已屬至幸,尚何奢望哉?尚敢暴殮哉?不特當廉于取利,并當廉于取名。毋貪保舉,毋好虛譽,事事知足,人人守約,則可挽回矣。

  譯文

  崇尚節(jié)儉是用來培養(yǎng)廉潔之風的。過去,州縣的佐官雜員有省城任職辦事,國家沒有薪水銀兩。如今,每月可領到數十兩銀子還嫌得到的少,是所說的不知足呀。要想學習廉潔正直,必須先知足。看到那些各地的難民,遍地都是餓死的人,而我們卻衣食住行不缺,已屬萬幸了。哪里還有什么可奢望的呢?哪里還敢任意糟蹋東西呢?不僅應當正當地獲得的利益,還要正當地贏得名譽。不要貪圖向上保舉獲得功勞,不要貪圖虛浮不實的名譽。事事知滿足,人人守紀律,那么正當的風氣就可挽回了。

  第五章 見機而行 因勢利導——“詭道”法

  做好一件事情,客觀條件極其有限,但只要把握時機,因勢利導,善于動腦,主觀能力自然會是無窮無盡。

  原文

  帶勇之法,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禮。仁者,即所謂欲立立人,欲達達人也。待弁勇如待子弟之心,嘗望其成立,望其發(fā)達,則人之恩矣。禮者,即所謂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泰而不驕也。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威而不猛也。持之以敬,臨之以莊,無形無聲之際,常有懔然難犯之象,則人知威矣。守斯二者,雖蠻貊之邦行矣,何兵勇之不可治哉。

  譯文

  帶兵的方法,用恩情不如用仁義,用威嚴不如用禮遇?!叭省钡囊馑季褪牵骸耙胱约毫⑸沓墒?,先讓別人立身;要想自己達到目的,先要達到別人的目的。對待士兵要像對待自家子弟一樣的心情,希望他成事立業(yè),希望他發(fā)達興旺。那么人們自然感恩于你?!岸Y”的意思,指人與人之間平等相待,不分年齡大小,不分位置上下,彼此不能侮漫、安適平和而驕傲自大。衣冠端正,莊嚴肅穆,人們看見就生敬畏之心,覺得威嚴持重不猛烈。做事敬業(yè),待人穩(wěn)健,無形無聲中現(xiàn)出崇高難犯的氣象。這樣,別人自然尊重他的威嚴。遵守這兩個方面,即使到國外出使也行得通,更何況帶兵治軍呢?

  原文

  兵者,陰事也。哀戚之意,如臨親喪;肅敬之心,如承大祭,庶為近之。今以羊牛犬佾而就屠烹,見其悲啼于割剝之頃,宛轉于刀俎之前,仁者將有所不忍,況以人命為浪博輕擲之物。無論其敗喪也,即使幸勝,而死傷相望,斷頭洞胸,折臂失足,血肉狼藉,日陳吾前,哀矜不遑,喜于何有?故軍中不宜有歡欣之象。有歡欣之象者,無論或為悅,或為驕盈,終歸于敗而已矣。田單之在即墨,將軍有死之心,士卒無生之氣,此所以破燕也;及其攻狄也,黃金橫帶,而騁乎淄澠之間,有生之樂,無死之心,魯仲連策其必不勝。兵事之宜慘戚,不宜歡欣,亦明矣。

  譯文

  用兵,是很冷酷的事。有哀痛悲憤之意,如同面對失去親人;肅穆莊敬之心,如同身處祭奠儀式;這樣才可以講用兵,面臨戰(zhàn)場。如今殺鍺狗牛羊之際,見它們嚎叫啼哭在刀割之時,痛苦掙扎在斧案之間,仁慈的人就不忍心看,何況眼見以人命來相搏殺的爭戰(zhàn)之事了。先不說戰(zhàn)爭失敗的情形,即使幸運地獲勝,看見戰(zhàn)場上死傷的人彼此相望,遍地是斷頭洞胸、折臂失足、血肉狼藉的形象,哀痛悲切還來不及,哪里會有高興歡喜的想法?所以在軍隊中不應有歡欣喜樂的情形。有歡心喜悅情緒的,不論是高興還是驕傲輕敵,終歸在戰(zhàn)爭中必敗無疑。田單在守即墨的時候,將軍有赴死的心思,士兵沒有生還的念頭,這是能打敗燕軍的根本啊!等到進攻狄戎時,披著金甲玉帶,馳騁在淄澠之間的土地上,有求生的樂趣,沒有赴死的心思,魯仲連認定他一定打不贏,果然言中。用兵打仗的事應當有凄慘的準備,不應有歡欣的妄想,也是很明了的。

  原文

  練兵如八股家之揣摩,只要有百篇爛熟之文,則布局立意,常有熟徑可尋,而腔調亦左右逢源。凡讀文太多,而實無心得者,必不能文者也。用兵亦宜有簡練之營,有純熟之將領,陣法不可貪多而無實。

  此時自治毫無把握,遽求成效,則氣浮而乏,凡心不可有察。進兵須由自己作主,不可因他人之言而受其牽制。非特進兵為然,即尋常出隊開仗亦不可受人制。應戰(zhàn)時,雖他營不愿而我營亦必接戰(zhàn);不應戰(zhàn)時,雖他營催促,我亦且持重不進。若彼此皆牽率出隊,視用兵為應酬之文,則不復能出奇制勝矣。

  譯文

  練兵如同作八股文的大家的思維一樣,只要有百篇爛熟的文章在心中打底,那么文章的結構布局、立意主題之法,常有熟路可尋,行文腔調也會左右逢源,有一定準則。凡是那些讀書太多,卻潦草浮泛沒有心得的人,一定不會寫文章。用兵也應該有簡達易練的軍兵、純熟有謀略的將領,陣法也不可貪多不切實際。

  這時自己想控制全局是毫無把握的。立即追求成效,就會虛火上浮而身體困乏。內心不可不察覺這一點。我們常說進兵必須由自己作主,不可由于顧及他人言論而受牽制。不僅進兵這樣,即便尋常出兵開仗也不能受人牽制。應該作戰(zhàn)時,即使別的營壘不愿出戰(zhàn),我的營壘也必須接戰(zhàn)開火;不應該作戰(zhàn)時,即使別的營催促,我也要堅持穩(wěn)重不輕易進兵。如果彼此都牽制關聯(lián)勉強出兵,把用兵看作寫應酬文章,那么就再不能出奇致勝了。

  第六章 且挺且韌 久戰(zhàn)之道——“久戰(zhàn)”法

  一個人的性格與氣質,在這關鍵時刻會暴露得纖屑不遺:英雄或者儒夫,卑鄙或者高尚,自私或者無私。曾國藩認為,他最緊要的品格與操守是:勇毅、團結、尚志、勤勞。

  原文

  久戰(zhàn)之道,最忌勢窮力竭四字。力則指將士精力言之,勢則指大局大計及糧餉之接續(xù)。賊以堅忍死拒,我亦當以堅忍勝之。惟有休養(yǎng)士氣,觀釁而動,不必過求速效,徒傷精銳,迨瓜熟蒂落,自可應手奏功也。

  譯文

  打持久戰(zhàn),最忌諱“勢窮力竭”四字。力,就是指將士的精力而言;勢,就是指戰(zhàn)略大局,全盤作戰(zhàn)計劃及糧餉的供應補充。敵人以堅忍的氣概拼命抵抗,我也要以堅忍的精神抗衡,到最終取勝。這時只有在休養(yǎng)士氣時,相機而動,不必過于追求速勝,而白白消耗精銳之士氣。等到時機成熟,就如瓜熟蒂落一樣,自然可以一出擊便殲滅敵人,凱歌返回。

  原文

  凡與賊相持日久,最戒浪戰(zhàn)。兵勇以浪戰(zhàn)而玩,玩則疲;賊匪以浪戰(zhàn)而猾,猾則巧。以我之疲戰(zhàn)賊之巧,終不免有受害之一日。故余昔在營中誡諸將曰:“寧可數月不開一仗,不可開仗而毫無安排算計?!?/p>

  譯文

  凡是和敵人相持日久,最要戒備的是散慢地打仗。士兵們會因散漫作戰(zhàn)而不在意,不在意就會懈怠不認真。敵人因為散漫作戰(zhàn)而更狡猾,狡猾就會變得機巧。用我軍的懈怠去和敵軍的詭詐機巧作戰(zhàn),終不免有受害的一天。所以我過去在軍營中告戒諸將說:“寧可數月不開一仗,不可開仗而毫無安排算計。”

  原文

  夫戰(zhàn),勇氣也,再而衰,三而竭。國藩于此數語,常常體念。大約用兵無他巧妙,常存有余不盡之氣而已。孫仲謀之攻合肥,受創(chuàng)于張遼;諸葛武侯之攻陳倉,受創(chuàng)于郝昭,皆初氣過銳,漸就衰竭之故。惟荀或之拔逼陽,氣已竭而復振;陸抗之拔西陵,預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養(yǎng)銳氣,先備外援,以待內之自斃。此善于用氣者也。

  譯文

  打仗,靠的是勇氣。第一次進攻,士氣最健旺,第二次進攻,士氣就減弱了,第三次進攻,士氣幾乎就衰竭了。這是古人用兵經驗,我對這幾句話,經常思索玩味。大概用兵并無其它奧妙,經常保持銳氣不可用盡就可以了罷。三國中,孫權攻打合肥,受挫于張遼;諸葛亮攻打陳倉,受挫于赫昭,兩者失敗都因起初氣勢太盛,過于銳不可擋,慢慢決戰(zhàn)時就衰竭無力了呀。只有荀彧攻克逼陽,士氣衰竭而又重新振作;陸抗攻克西陵,事先預料難以迅速取勝,因而養(yǎng)精蓄銳,先安排好外援,等待城中敵人力盡自斃。這也是善于利用士氣作戰(zhàn)的人了。

  第七章 守己無求 盡性知命—— “忠疑”法

  古人云:惟忠疑之際,人臣最難處。猜疑毀謗,黑白相昧,乃人性蛇蝎處。然而,君子之心,廓然大火。忍侮于大者,浩然正氣,堅而不移。

  原文

  蓋君子之立身,在其所處。誠內度方寸,靡所于疚,則仰對昭昭,俯視倫物,寬不怍,故冶長無愧于其師,孟博不慚于其母,彼誠有以自伸于內耳。足下樸誠淳信,守己無求,無亡之災,翩其相戾,顧衾對影,何悔何嫌。正宜益懋醇修,未可因是而增疑慮,稍渝素衷也。國藩濫竽此間,卒亦非善。骯臟之習,本不達于時趨;而逡循之修,亦難躋于先進。獨間狷守介介,期不深負知己之望,所知惟此之兢兢耳。

  譯文

  一般說來,君子講求的立身之道,在于他所處的環(huán)境地位的和協(xié)。確實做到反省內心,毫無愧疚之處,那么仰望日月青天,俯視大地萬物,就會心胸寬宏,無畏無懼,更不會羞慚。所以,公治長不愧對老師孔子,東漢范滂沒辱沒母親教誨,他們都有內心足以自信的東西。您這個人,純樸誠實淳厚守信,恪守本分無求于人??墒且馔鉃牡渽s連連降臨。夜晚對影沉思,充滿悔恨不滿。這時正應加深提高修養(yǎng),發(fā)揚美德。不能因此而增疑慮,略微改變平時一貫的信念。我在此地濫竽充數,結果也不太好。糟糕的習性本來就跟不上眼前形勢。而緩慢地學習,也難躋身高明者之列。獨有一件,那就是恪守自己獨立正直的原則,希望不十分辜負知己朋友對我的期望。所追求的也只是小心謹慎地做到這些而已。

  原文

  持矯揉之說者,譬杞柳以為桮棬,不知性命,必致戕賊仁義,是理以逆施而不順矣。高虛無主見者,若浮萍遇于江湖,空談性命,不復求諸形色,是理以豕恍不順矣。惟察之以精,私意不自蔽,私欲不自撓,惺惺常存,斯隨時見其順焉。守之以一,以不貳自惕,以不已自循,栗栗惟懼,期終身無不順焉。此圣人盡性立命之極,亦即中人復性知命之功也夫!

  譯文

  主張矯揉造作之說的人,就好像把杞柳樹當作用它的枝條編成的杯盤一般。不通曉本性天命的道理,必然導致傷害仁義,使道理顛倒不順暢。高談虛玄妙論,自己卻沒有見識的人,好像浮萍飄泊在江湖上。憑空論述本性、天命的學問,卻不探求事物外在形狀和內在神色,這種學問實際是模糊不清、說不通順的。只有體察精微,不隱蔽自己意圖,不屈撓自己欲望,清醒與機智常存心底,這樣的人才會隨時順利行事。堅守專一的原則,警戒自己忠貞不二,并遵循前進不停息的規(guī)律,兢兢業(yè)業(yè)干事,惟恐有什么失誤之處,這樣做,終身才會沒不順利的事。這是圣賢之人應用盡性來安身立命的最高境界。也是一般人恢復天性立身處世的有效法則。

  原文

  閱王夫之所注張子《正蒙》,于盡性知命之旨,略有所會。蓋盡其所可知者,于己,性也;聽其不可知者,于天,命也?!兑住は缔o》“尺蠖之屈”八句,盡性也;“過此以往”四句,知命也。農夫之服田力穡,勤者有秋,散惰者歉收,性也;為稼湯世,終歸礁爛,命也。愛人、治人、禮人,性也;愛之而不親,治之而不治,禮之而不答,命也。圣人之不可及處,在盡性以至于命。盡性猶下學之事,至于命則上述矣。當盡性之時,功力已至十分,而效驗或有應有不應,圣人于此淡然泊然。若知之若不知之,若著力若不著力,此中消息最難體驗。若于性分當盡之事,百倍其功以赴之,而俟命之學,則以淡泊如為宗,庶幾其近道乎!

  譯文

  閱覽王夫之所注解張載的《正蒙》篇,對于盡性知命的意旨略有領會。對自己所能知道、能改變的事,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作用,就是性。對自己不可知、無法出力的事,聽憑上天的安排,就是命?!兑住は缔o》上“尺蠖之屈”八句,講的就是盡性;“過此以往”四句,講的就是知命。農夫耕田地種莊稼,勤苦的有好收成,懶惰的就欠收,這就是性。在商湯大旱之年種莊稼,怎么勤苦終歸莊稼焦枯絕收,這就是命。熱愛別人,教化別人,禮遇別人,是性。熱愛別人,別人卻不親近自己;教化別人,別人卻不遵從實踐;禮遇別人,別人卻不回應答理,這就是命。圣賢之人不可企及的地方,就在于盡性而知命,盡性還屬于平常人可辦到的,知命就非常難了。當盡性的時候,努力已達到十分,而效驗或者有或者沒有,圣人對這種情況非常平靜淡泊。好像知道又好像不知道,好像用力,又似沒有用力,這其中分寸最難把握體驗。如果對于“性”應當盡力之事,百倍努力以求其成功,而對于聽天由命的事,則應以淡泊為原則,這樣差不多就接近大道了。

  第八章 能屈能伸 寂靜藏鋒—— “藏鋒”法

  無論是初涉世事,還是位居高官,無論是做大事,還是一般人際關系,鋒芒切不可畢露。有了才華固然很好,但在合適的時機運用才華而不被或少被人猜忌,避免功高蓋主,才算是更大的才華,這種才華對國對家對人對己都有真正的用處。

  原文

  《揚雄傳》云:“君子得時則大行,不得時則龍蛇?!饼埳哒?,一曲一直,一伸一屈。如危行,伸也。言孫,即屈也。此詩畏高行之見傷,必言孫以自屈,龍蛇之道也。

  誠中形外,根心生色,古來有道之士,其淡雅和潤,無不達于面貌。余氣象未稍進,豈耆欲有未淡邪?機心有未消邪?當猛省于衷,而取驗于顏面。

  譯文

  《揚雄傳》中講:“君子遇到圣明的時候,就力行其道;遇到政治紊亂、君主無道的時候,就如龍蛇,可屈可伸?!饼埳撸褪侵v一直一曲,一伸一屈。比如說保持高潔的操守,就屬于伸的一方面。言語謙遜,就是屈的一方面。此詩講害怕行高于世,必被傷害,所以言語謙遜,以自屈求全,這就是龍蛇之道。

  誠懇的心意表現(xiàn)在人的外貌上。古往今來有道的人,淡雅謙和無不表現(xiàn)出來。我的氣色沒有變化,是不是欲望沒淡化?機心沒有消弭?應該在心中猛省,表現(xiàn)在臉面上。

  原文

  凡民有血氣之性,則翹然而思有以上人。惡卑而就高,惡貧而覬富,惡寂寂而思赫赫有名。此世人之恒情。而凡民之中有君子人者,率常終身幽默,暗然退藏。彼豈異性?誠見乎其大,而知眾人所爭者之不足深較也。自秦漢以來,適于今日,達官貴人,何可勝數?當其高據勢要,雍容進止,自以為才智加人萬萬。及夫身沒觀之,彼與當日之廝役賤卒、污行賈豎,營營而生、草草而死者,無以異也。而其間又有功業(yè)文學獵浮名者,自以為材智加人萬萬。及夫身沒觀之,彼與當日之廝役賤卒、污行賈豎,營營而生、草草而死者,亦無以甚異也。然則今日之處高位而獲浮名者,自謂辭晦而居顯,泰然自處于高明。曾不知其與眼前之廝役賤卒、污行賈豎之營營者行將同歸于澌盡,而毫毛無以少異,豈不哀哉!

  譯文

  大凡有血氣天性的人,都會油然生出想用什么辦法超過他人的念頭。他們討厭卑微的職位,趨向崇高的權勢,討厭貧賤而希望富貴,討厭默默無聞而思慕顯赫的名聲。這是世人的常情。但是大凡人中君子,大都常常是終身寂靜藏鋒,恬淡地棄官隱居。他們難道跟一般人天性不一樣嗎?實際上,他們才真正看到了大的東西,而知道一般人所爭逐的是不值得計較的。自從秦漢以來,所謂達官貴人,哪里能數得盡呢?當他們高據權勢要地,舉止儀態(tài)從容高雅,自以為才智超過別人萬萬倍,但等到他們死去之后再看,就跟當時的雜役賤卒、低下行當的買賣人,熙熙攘攘地生著、又草草地死去的人,是沒有什么不同的。而其中又有所謂依靠功業(yè)文章獵取浮名的人,也自以為才智超過他人萬萬倍。但等到他們死去之后再看,他們跟當日的雜役賤卒、低下行當的買賣人,熙熙攘攘的生著、又草草地死去的人,也是沒有什么特別不同的。既然這樣,那么今日那些身居高位而取得虛名的人,自以為自己文章蘊含深義而地位顯貴,因而泰然自若地自奉為高明,竟然不知道自己跟眼前那些熙熙攘攘執(zhí)勞役供使喚的雜役賤卒、低下行當的買賣人一樣都將同歸于盡,而沒有毫毛差異,難道不叫人悲哀嗎?

  原文

  古之英雄,意量恢拓,規(guī)模宏遠,而其訓誡子弟,恒有恭謹厚藏,身體則如鼎之鎮(zhèn)。以責凌物,物不服;以威加人,人不厭。此易達事耳。聲樂嬉游,不宜令過。捕酒漁獵,一切勿為;供用奉身,皆有節(jié)度。奇服異器,不宜興長。又宜數引見佐吏,相見不數,則彼我不親。不親,無因得盡人情;人情不盡,復何由知眾事也。數君者,皆雄才大略,有經營四海之志,而其教誡子弟,則約旨卑思,斂抑已甚。

  譯文

  古代的英雄,志向和胸懷都很廣大,事業(yè)規(guī)模宏遠,但是,他們教訓與告誡子孫,做人應該總是很虛心、謹慎、藏鋒的樣子,身體要如同銅鼎一樣穩(wěn)固。以權貴欺凌別人,別人難以服平;以威望對于人,人不討厭。這是容易辦到的事情。聲色嬉游之類活動,不應該讓他們太過度了。賭博酗酒釣魚打獵,這一切都不要做;供應物品穿用,都要有節(jié)度。奇異服裝玩物,不應該有太大的興趣。應該適宜地多多引見佐吏,相見不多,他們與我就不親近。我就無法了解人們的感情思想,人情不了解,又不如何知道民眾的事情呢?這幾位先生,都具備雄才大略,都有治理國家的志向,而他們教育告誡子弟,都是意旨簡約,往卑微處著想,收斂抑制得很。

  第九章 勢不用盡 否極泰來——“盈虛”法

  俗話說:人生風波險,行船要小心。言多招禍,行多有辱。實際上藏鋒露拙與鋒芒畢露是兩種截然相反的處世方式。為君藏鋒,可以及遠,為臣藏鋒,可以至大。

  原文

  嘗觀《易》之道,察盈虛消息之理,而知人不可無缺陷也。日中則昃,月盈則虧,天有孤虛,地闕東南,未有常全而不缺者?!皠儭币舱撸皬汀敝畮滓?,君子以為可喜也?!皦币舱?,“姤”之漸也,君子以為可危也。是故既吉矣,則由吝以趨于兇;既兇矣,則由悔以趨于吉。君子但知有悔耳。悔者,所以守其缺而不敢求全也。小人則時時求全;全者既得,而吝與兇隨之矣。眾人常缺,而一人常全,天道屈伸之故,豈若是不公乎?

  譯文

  我曾思考《易》經中講的道理,考察盈虛升降的原因,才知道人不可能沒有缺陷。日中則昃,月盈則虧,天有孤虛,地闕東南,沒有總是十全十美而一點缺陷也沒有的事物?!吨芤住分械摹皠儭必?,是講陰盛陽衰,小人得勢君子困頓,可這正蘊育著相對應的“復”卦陽剛重返、生氣蓬勃,所以君子認為得到“剝”卦是可喜的。《周易》中的“夬”卦,是講君子強大小人逃竄,可這也暗藏著相對應的“娠”卦陰氣侵入陽剛,小人卷土重來,所以君子認為得到“夬”卦,也仍然潛伏有危險,不能掉以輕心。所以本來是吉祥的,由于吝嗇可以走向不吉祥,本來是不吉祥的,由于改悔而又向吉祥發(fā)展。君子只有知道有災禍,知道世上有許許多多不吉祥的災禍,才可以忍受得住缺陷而不去追求過于完美的東西。小人不懂得這個道理,時時要追求完美;完美既然得到了,而吝惜和不吉也就跟著來了。如果眾人都有不足,而一人常十全十美,如果是因為老天爺的緣故,難道會如此不公平嗎?

  原文

  天下事焉能盡如人意?古來成大事者,半是天緣湊泊,半是勉強遷就。

  金陵之克,亦本朝之大勛,千古之大名,全憑天意主張,豈盡關乎人力?天于大名,吝之惜之,千靡百折,艱難拂亂而后予之。老氏所謂“不敢為天下先”者,即不敢居第一等大名之意。弟前歲初進是金陵,余屢信多危悚敬戒之辭,亦深知大名之不可強求。今少荃二年以來屢立奇功,肅清全蘇,吾兄弟名望雖減,尚不致身敗名裂,便是家門之福。疲師雖久而朝廷無貶辭,大局無他變,即是吾兄弟之幸。只可畏天知命,不可怨天尤人。所以養(yǎng)身卻病在此,所以持盈保泰亦在此。

  譯文

  天下事怎能盡如人意?自古以來成大業(yè)的人,一半是天緣相湊,另一半是勉強遷就。

  攻克金陵,也是本朝的大功勛,千古的大功名,這全都是憑借上天意旨作主,怎么會完全由人力決定呢?上天對于大功名,吝惜得很,經千百次折磨、艱難動亂之后才能給予。老子所說的“不敢為天下先”這句話,就是說不敢身處天下第一等大功名的意思。弟弟前年剛進圍金陵,我多次寫信你并大多是恐懼儆戒之辭,也深深知道大名是不能勉強邀求。少荃(李鴻章)自同治二年以來屢建奇功,肅清江蘇全境,我輩兄弟的名譽聲望雖然降低,還不致身敗名裂,這就是家門的福分。讓軍隊疲憊困頓的時間已經很長久了,而朝廷并沒有貶斥之詞,全局沒有其他變故意外,這就是我們兄弟值得慶幸的事。只應該敬畏上天,認識天命,可不能埋怨上天,歸罪別人。我們用以保養(yǎng)身體、卻除疾病的方法就是靠這個,我們用來維持我家盈滿之象,保持通暢、安泰的也是靠這個。

  原文

  諄諄慎守者但有二語,曰“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而已。福不多享,故總以儉字為主,少用仆婢,少花銀錢,自然惜福矣;勢不多使,則少管閑事,少斷是非,無感者亦無怕者,自然悠久矣。

  余斟酌再三,非開缺不能回籍。平日則嫌其驟,功成身退,愈急愈好。

  譯文

  讓大家嚴格遵守的只有兩句話,那就是“有福分不能盡情享受,有權勢也不能用得精光。”有福而不過分享用,就是要以儉字為主,少用仆人奴婢,少花銀錢,自然就是珍惜福分了;有勢不多使,少管閑事,少評判是非,沒有人感謝你也沒有人怕你,就自然可以長久了。

  我反復考慮,不辭職就不能回老家。平日里嫌這樣做太急促,成就功業(yè)以后引退,則越快越好。

  第十章 明理立德 自強不息—— “礪志”法

  有志向的人和沒有志向的人不一樣,不僅是想象上的不一樣,而且也是事實上的不一樣。立志就是把這兩類人區(qū)別開來的方式。

  原文

  君之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圣外王之業(yè),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故其為憂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為憂也,以德不修學不講為憂也。是故頑民?;瘎t憂之,蠻夷猾夏則憂之,小人在位賢才否閉則憂之,匹夫匹婦不被己澤則憂之,所謂悲天命而憫人窮,此君子之所憂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饑飽,世俗之榮辱得失、貴賤毀譽—君子固不暇憂及此也。

  譯文

  君子立志,有以民眾為同胞,并奉獻出民眾需要的物質財富的胸襟氣度。有對內振興民族,對外開創(chuàng)博大業(yè)績的雄心壯志。這樣奮發(fā)有為,才無愧于父母生養(yǎng)恩情,不愧為人世間最崇高的人。所以,值得他憂慮的,是事業(yè)成就不如舜帝不如周公而憂慮,是為不修道德不精通學業(yè)而憂慮。因此,當社會腐敗,壞人頑固不化就憂慮。外敵入侵,干擾人民就憂慮,小人當道優(yōu)秀人才被排斥埋沒就憂慮,平民百姓沒有得到自己的恩惠幫助就憂慮。這就是常說的憂國憂民、憐憫貧弱的優(yōu)秀品質,是君子們擔憂的大事呀。至于一人的成敗,一家的溫飽,現(xiàn)實生活中所謂的榮辱得失、地位、名譽等,具有壯志的君子是沒閑工夫去憂慮傷神的。

  原文

  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內事也。若讀書不能體貼到身上去,謂此三項與我身了不相涉,則讀書何用?雖使能文能詩,博雅自詡,亦只算得識字之牧豬奴耳!豈能謂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朝庭以制藝取士,亦謂其能代圣賢立言,必能明圣賢之理,行圣賢之行,可以居官蒞民、整躬率物也。若以明德、新民為分外事,則雖能文能詩,而于修己治人之道實茫然不講,朝庭用此等人作官,與用牧豬奴作官何以異哉?

  譯文

  明道德、教新民、辦好事,這些都是我們分內的事。如果讀書不能落實到自己身上,以為上面三項與自身毫不相干,那么讀書有什么用?即使能寫文章作詩篇,洋洋自得于自身的高雅淵博,其實也只算得認識幾個字的放豬仔罷了,哪能稱得上深明大理的有用之才呢?現(xiàn)今,國家依據科舉文章的優(yōu)劣選用人才,正是認為這些人既然能按照圣賢的意圖立論寫文章,當然也必能明白圣賢有益于社會的道理,從而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可以官居顯位而不脫離百姓,鞠躬盡瘁地遵循常理辦事。如果認為深明德行、教化民眾是分外的事,那么雖能寫詩作文,但對修養(yǎng)自身、治理國家的道理茫然無知,國家用這種人做官,和用放豬仔做官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原文

  累月奔馳酬應,猶能不失常課,當可日進無已。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嘗若息力索,終無所成。近日朝朝摹寫,久不間斷,遂覺月異而歲不同??梢娔隉o分老少,事無分難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種樹畜養(yǎng),日見其大而不覺耳。進之以猛,持之以恒,不過一二年,精進而不覺。言語遲鈍,舉止端重,則德進矣。作文有崢嶸雄快之氣,則業(yè)進矣。

  譯文

  成年累月地奔走應酬,還能堅持學習,當然能大有長進,不會停息。人生惟有做事持之以恒是第一美德。我早年對于書法一道,也曾苦力探索,卻終無成就,近日來天天摹寫,從無間斷,就覺得字有長進,可說日新月異。可見年齡無論大小,事情無論難易,只要持之以恒地做了,就像種樹養(yǎng)禽一般,天天看它長大卻感覺不到。盡力前進,堅持不懈,不過一二年工夫,自然有無形的長進。言語沉穩(wěn),舉止端重,則品德性情長進。文章有崢嶸雄駿之氣,則學業(yè)有長進。

  第十一章 崇儉鄙奢 以和為本—— “家范”法

  家范,即指一家之規(guī)法。曾國藩克勤于國,也克儉于家,思不辱先門,不辱己身;尊高年,慈孤弱,兄友弟恭,真真是立身百業(yè),齊家治國平天下。

  原文

  家中兄弟子侄,惟當記祖父之八個字,曰:“考、寶、早、掃、書、蔬、魚、豬?!庇种斢涀娓溉恍?,曰:“不信地仙、不信醫(yī)藥、不信僧巫。”余日記冊中又有八本之說,曰:“讀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yǎng)生以戒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作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此八本者,皆余閱歷而確有把握之論,弟亦當教諸子侄謹記之。無論世之治亂,家之貧富,但能守星岡公之八字與余之八本,總不失為上等人家。

  譯文

  家中兄弟子侄,應當牢記祖父訓戒的八個字“考、寶、早、掃、書、蔬、魚、豬?!庇之斨斢涀娓傅娜恍拧安恍诺叵?,不信醫(yī)藥,不信僧巫?!蔽胰沼浿杏种v到八本的說法,是“讀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侍奉長輩以讓其歡心為本,修養(yǎng)身心以戒怒為本。立身以誠信為本,居家以早起為本,作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這八本,都是我親身經歷、行之有效的經驗之談,弟應當教育眾子侄謹記實行。無論治世還是亂世,家貧還是家富,只要能遵守祖父星岡公的八字與我的八本之說,總不失為讓人尊重的上等人家。

  原文

  士大夫之家不旋踵而敗,往往不知鄉(xiāng)里耕讀人家之耐久。所以致敗之由大約不出數端。家敗之道有四,曰:禮儀全廢者敗;兄弟欺詐者敗;婦女淫亂者敗;子弟傲慢者敗。身敗之道有四,曰:驕盈凌物者敗;昏惰任下者敗;貪刻兼至者敗;反復無信者敗。本有八者全無一失而無故傾覆者也。

  譯文

  士大夫之家會傾刻衰敗,往往比不上鄉(xiāng)村耕讀之家的家運耐久。所以認定造成衰敗的緣由大約不出這幾個方面。使家業(yè)凋蔽的途徑有四條,是不講求禮儀的人家必衰敗;兄弟彼此欺詐不和的人家必衰敗;婦女淫蕩穢亂的人家必衰敗;子弟們傲慢輕侮他人的人家必衰敗。使自身衰敗的原因也有四條,是驕傲自大、恃才凌物的人必衰敗,糊涂懶惰、偏信下屬的人必衰敗,貪婪苛刻、求全責備的人必衰敗,反復無常、不講信譽的人必衰敗。從來沒見過以上弊病一絲不染而無故敗家覆身的人事。

  原文

  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盡,其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蕩,終而溝壑,能慶延一二代者鮮矣。商賈之家,勤儉者能延三四代;耕讀之家,謹樸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我今賴祖宗之積累,少年早達,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盡,故教諸弟及兒輩,但愿其為耕讀孝友之家,不愿其為仕宦起見。若能看透此層道理,則雖巍科顯宦,終算不得祖父之賢肖,我家之功臣。若不能看透此道理,則我欽佩之至。澄弟每以我升官得差,便謂我肖子賢孫,殊不知此非賢肖也。如以此為賢肖,則李林甫、盧懷慎輩,何嘗不位極人臣,舄奕一時,詎得謂之賢肖哉?予自問學淺識薄,謬膺高位,然所刻刻留心者,此時雖在宦海之中,卻時作上岸之計。要令罷官家居之日,己身可以淡泊,妻子可服勞,可對祖父兄弟,可以對宗族鄉(xiāng)黨。如是而已。

  譯文

  凡是天下官宦人家,大多數僅僅一代便享用殆盡,其子孫們開始驕橫懶散,繼而漂流浪蕩,最終死于溝壑,能夠有幸延續(xù)家聲一二代的非常少見。至于商賈巨富之家,勤儉持家的能享用延續(xù)三四代。耕讀為業(yè)之家,謹慎樸實的能延續(xù)五六代。孝敬長輩、友善和睦的人家,則能延續(xù)十代八代。我今生托賴祖宗累積的德行,得以少年得志,家業(yè)發(fā)達,卻唯恐我一人享用殆盡,因此教訓各位弟弟及侄兒輩,希望共同立志發(fā)奮成為耕讀、孝悌、與人為善之家,而不愿成為仕宦之家。如果不能識透這番道理,那么雖然科舉高中,官位顯赫,終算不得祖父輩賢能孝義的子孫、振我家聲的功臣。如果能識透這番道理,那么將使我欽佩之至。澄弟一直認為我升官得志,便說我是孝子賢孫。殊不知這并不是賢德孝義啊。如果以此為賢孝之舉,那么李林甫、盧懷慎之流,何嘗不是位極人臣、顯赫一時的人物,豈不可以說他們也是賢孝之人嗎?我自知學識淺薄,誤登高位顯爵,于是事事留心,時時在意。此時雖身在仕途宦海之中,卻時刻作著棄官上岸的打算,如果到了棄官回家的時候,自身可以淡泊名利,妻子也可以擔任勞作,這樣才可對得起祖父兄弟,也可對得起宗族鄉(xiāng)親,僅此而已。

  第十二章 不逞不妄 自修求強—— “明強”法

  擔當大事,全要在明強兩個字上下功夫,《中庸》中的學、問、思、辨、行之方面,主要歸結為使不明白的弄明白,使不堅強的變堅強。天下的事,沒有志氣就不能發(fā)起去做,不堅定就做不成功,即使修身養(yǎng)家,也必須以明強為根本。

  原文

  三達德之首曰智,智即明也。古豪杰,動稱英雄。英即明也。明有二端:人見其近樓則所見遠矣,登山則所見更遠矣。精明者,譬如至微之物,以顯微鏡照之,則加大一倍、十倍、百倍矣。又如粗糙之米,再舂則粗糠全去,三舂、四舂,則精白絕倫矣。高明由于天分,精明由于學問。吾兄弟忝居大家,天分均不甚高明,專賴學問以求精明。好問若買顯微之鏡,好學若舂上熟之米??傢毿闹袠O明,而后口中可斷。能明而斷謂之英斷,不明而斷謂之武斷。武斷自己之事,為害猶淺;武斷他人之事,招怨實深。惟謙退而不肯輕,最足養(yǎng)福。

  譯文

  “智、仁、勇”三項通透的德行中,排在首位的是“智”。智就是明,古往今來,豪杰志士、才能特出之人都被稱為英雄,英也就是明的意思。所謂明有兩個方面,他人只看到近前的事物,我則可見更深遠的事物,這叫高明。他人只看到粗大顯眼的東西,我則可看見細微的東西,叫精明。這里所說的高明,好比身處一室之中,人們只能看近處的景物,若登上高樓看得就遠了,再如登上高山所見的就更遠了。而精明,就如極為細微之物,用顯微鏡照它,會放大一倍、十倍、百倍。又如滿是粗糠的糙米,搗兩遍就可除去粗糠,搗上三遍四遍,就精細白凈到極點了。人是否高明取決于天賦資質,精明則全賴于后天鉆研學問的程度。我曾氏兄弟如今僥幸身居高位,天賦姿質都不算很高明,全靠勤學好問來求得精明。好問如同購買顯微鏡,可深知極細微方面。好學如同搗熟透了的米,可去粗取精。總之,必須心中了如指掌,而后才可口中說出自己決斷。對事物能了解明白再做決斷,就叫英斷。稀里糊涂就做決斷,稱之為武斷。武斷自身的一些事,產生的危害還不大;武斷他人的事情,因此招致的怨恨就很深了。只有謙虛退讓而不肯輕易下決斷,才足以保住福分。

  原文

  擔當大事,全在明強二字?!吨杏埂穼W、問、思、辨、行五者,其要歸于愚必明,柔必強。凡事非氣不舉,非剛不濟,即修身養(yǎng)家,亦須以明強為本。難禁風浪四字譬還,甚好甚慰。古來豪杰皆以此四字為大忌。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故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惟數萬人困于堅城之下,最易暗銷銳氣。弟能養(yǎng)數萬人之剛氣而久不銷損,此是過人之處,更宜從此加功。

  譯文

  至于要擔當大事,全要在明強兩個字上下功夫,《中庸》中的學、問、思、辨、行之方面,主要歸結為使不明白的弄明白,使不堅強的變堅強。天下的事,沒有志氣就不能發(fā)起去做,不堅定就做不成功,即使修身養(yǎng)家,也必須以明強為根本?!半y禁風浪”四字說得很好,大慰我心,合乎我意。自古豪杰之士都以擁有這四字為大忌。我家祖父教導別人,也說以“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所以男兒自立于世,一定要有倔強的氣概。只是數萬人被困在堅固城池之下,最容易暗中消磨銳氣。老弟能夠保持數萬人的剛猛士氣,長時間不至于消靡折損,這是你的過人之處,更應在此下功夫呀。

  原文

  凡國之強,必須得賢臣工;家之強,必須多出賢子弟。此亦關乎天命,不盡由于人謀。至一身之強,則不外乎北宮黝、孟施舍、曾子三種。孟子之集義而慷,即曾子之自反而縮也。惟曾、孟與孔子告仲由之強,略為可久可常。此外斗智斗力之強,則有因強而大興,亦有因強而大敗。古來如李斯、曹操、董卓、楊素,其智力皆橫絕一世,而其禍敗亦迎異尋常。近世如陸、何、肅、陳亦皆予知自雄,而俱不保其終。故吾輩在自修處求強則可,在勝人處求強則不可。福益外家,若專在勝人處求強,其能強到底與否尚未可知。即使終身強橫安穩(wěn),亦君子所不屑道也。

  譯文

  凡是國家強盛的,必須得到眾多賢臣的輔佐;家庭強盛的,必須多出賢良孝義的子弟。這關系到天命,不全由人來謀劃。至于一個人的強勝,則不外乎北宮黝、孟施舍、曾子三種情形。孟子能夠集思廣義,使自己慷慨自得,和曾子自我反省而屈伸有度是等同的,只有親身實踐由曾子、孟子的經驗和孔子告訴仲由強勝的道理,自身的強勝才可保持久長。此外斗智斗力的強勝,則有因為強勝而迅速興旺,也有因強勝而徹底慘敗。古時人如李斯、曹操、董卓、楊素之流,他們的智力都卓絕一世,而他們?yōu)牡準∫渤鯇こ?,近代人如陸、何、肅、陳也都自知自家膽力超群,卻都不能保持強勢到最后。所以我們在自己弱的地方,需修正時,求得強勝就好;而在比別人強的地方,謀求更大的強勝就不好。福氣和利益在外,個人如果專門在勝人之處逞強,那么是否真能強到底,還是不能強到最后,都不能預料。即使終身強橫鄉(xiāng)里安穩(wěn)度日,這也是有道德的君子們不屑提起的。

  第十三章 知人知事 人才為寶—— “英才”法

  天下沒有現(xiàn)成的人才,也沒有生來就具有遠見卓識的人。人才大多都是勉力堅強磨煉出來的。

  原文

  雖有良藥,茍不當于病,不逮下品;雖有賢才,茍不適于用,不逮庸流。梁麗可以沖城,而不可以窒穴,嫠牛不可以捕鼠;騏驥不可以守閭。千金之劍,以之析薪,則不如斧。三代之鼎,以之墾田,則不如耜。當其時,當其事,則凡材亦奏神奇之效。否則組而終無所成。故世不患無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適用也。魏無知論陳平曰:“今有后生考己之行,而無益勝負之數,陛下何暇用之乎?”當戰(zhàn)爭之世,茍無益勝負之數,雖盛德亦無所用之。余生平好用忠實者流,今老矣,始知藥之多不當于病也。

  譯文

  盡管有良藥,如果不對病癥,效果不如一般的藥物;雖然是賢才,但所干之事不適合于他專長,那么還不如去找平凡人來干。質地堅韌的木梁可以撞開牢固的城門,卻不能用來堵住老鼠洞。強壯的水牛不會捕捉老鼠,日行千里的駿馬也不能守住家門。價值千金的寶劍用來砍柴,不如斧頭好用。三代傳世的寶鼎,用來開墾荒地,還不如普通的木犁。面對具體時刻,具體的事物,只要用得適合恰當,普通的東西也會產生神奇的效驗。否則認不清鋤頭、寶劍的特性,干什么都會弄糟。所以世人不憂慮沒有人才,而憂慮使用人才的人不知量才適用。魏無知在評論陳平時說:“現(xiàn)在有個年輕人,很有孝德之行,卻不懂戰(zhàn)爭勝負的謀略,您該如何用他呢?”當國家處于戰(zhàn)爭時期,如果一個人不懂戰(zhàn)爭勝負謀略,雖有高深德行也沒地方應用他。我生平喜歡用忠實可靠的人,如今老邁了,才知道藥物雖很多,卻也有治不了的病。

  原文

  無兵不足深慮,無餉不足痛哭,獨舉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義恐后、忠憤耿耿者,不可亟得;或僅得之,而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郁不伸,以挫、以去、以死。而貪饕出縮者,果驤首而紅騰,而富貴、而名譽、而老健不死,此其可為浩嘆者也。默觀天下大局,萬難挽回,侍與公之力所能勉者,引用一班正人,培養(yǎng)幾個好官,以為種子。

  譯文

  沒有軍兵,尚不足焦慮;沒有糧餉,也不足痛哭,只有舉目當世,想求得一個見利不爭、義字當頭、忠摯耿直的人才,不得立即得到,或者僅得一個,卻又因地位卑下,往往因此抑郁不舒,受盡挫折,終至罷官死亡。而那些暴虐貪婪善于鉆營的人卻因占據高位而享受富貴,受人尊重,健康長壽,直至衰老,這是真正令我慨嘆無奈的事啊!靜觀天下大局,這種不平之事萬難挽回。而我們所能夠勉力去辦的,就是盡量重用一些正人君子,培養(yǎng)幾個好官,作為變革時事的種子力量。

  原文

  天下無現(xiàn)成之人才,亦無生知之卓識,大抵皆由勉強磨煉而出耳?!痘茨献印吩唬骸肮蓮姵?,名可強立?!倍釉唬骸皬娒銓W問,則聞見博;強勉行道,則德日進?!薄吨杏埂匪^“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即強勉功夫也。今世人皆思見用于世,而乏才用之具。誠能考信于載籍,問途于已經,苦思以求其通,躬行以試其效,勉之又勉,則識可漸通,才亦漸立。才識足以濟世,何患世莫己知哉?

  譯文

  天下沒有現(xiàn)成的人才,也沒有生來就具有遠見卓識的人。人才大多都是勉力堅強磨煉出來的?!痘茨献印氛f:“功勞可強迫威逼而使之成就,聲名也可在強迫威逼環(huán)境中立起來?!倍诱f:“努力做學問,所見所聞就會廣博;頑強地尋求真理,道德修養(yǎng)就會日益進步。”《中庸》里所說的“他人知道一件事,自己要知道一百件。他人了解十件事,自己要了解一千件?!本褪且銊钭约憾喔冻龉Ψ颉,F(xiàn)在人們都企盼為世所用,卻缺乏社會需要的才能謀略。如果真正能從古代典籍中得到驗證,再向那些事業(yè)有成之士學習,苦苦思索通用于當世的途徑方法,并親身去實踐,檢驗它的成效。努力又努力,那么就可通達識見,才能也就逐漸培養(yǎng)起來了。才能見識足以有益社會,還用得著擔心世上不知道自己嗎?

  第十四章 虛懷若谷 恪盡職守—— “勤敬”法

  古人修身治國的方法,不外乎“勤于政事、胸懷廣大、謙虛謹慎”幾點。而勤于政事、謙虛謹慎兩點,更要從始至終地貫徹到底,一刻也不能背離。

  原文

  為治首務愛民,愛民必先察吏,察吏要在知人,知人必慎于聽言。魏叔予以孟子所言“仁術”,“術”字最有道理。愛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即“術”字之的解也。又言蹈道則為君子,違之則為小人。觀人當就行事上勘察,不在虛聲與言論;當以精己識為先,訪人言為后。

  譯文

  從事政務,首先在于愛民,愛護人民必須先督察官吏,察訪官吏要點在于知人,而知人必須慎于聽取言論。魏叔子認為孟子所說“仁術”中,“術”字最有道理,耐人尋味。喜愛一個人卻能知曉他的短處,厭惡一個人卻可以看見他的長處,就是“術”最好的解釋。又說遵行大道、順應時勢的就是君子;違反大道、只謀私利的就是小人。觀察一個人應當從他具體行為上去勘察,不在于虛假的名聲和浮夸的言論。應當以提高自己的識見能力為先,訪察別人的言論在后。

  原文

  古人修身治人之道,不外乎勤、大、謙。勤若文王之不遑,大若舜禹之不與,謙若漢文之不勝,而勤謙二字,尤為徹始徹終、須臾不可離之道。勤所以儆惰也,謙所以儆傲也,能。勤且謙,則大字在其中矣。千古之圣賢豪杰,即奸雄欲有立于世者,不外一勤字;千古有道自得之士,不外一謙字。吾將守此二字以終身,儻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者乎!

  譯文

  古人修身治國的方法,不外乎“勤于政事、胸懷廣大、謙虛謹慎”幾點。勤于政事如同文王那樣,胸懷寬大如同舜禹那樣,謙虛謹慎如同漢文帝那樣。而勤于政事、謙虛謹慎兩點,更要從始至終地貫徹到底,一刻也不能背離。勤于政事可以使懶惰的習氣警醒,謙和謹慎可以警惕驕傲情緒滋生。能夠勤勞、謙和,那么胸懷寬廣自然在其中了。古往今來,圣賢豪杰,哪怕奸雄,只要想自立于世,不外乎也是一個“勤”字。能夠通曉千古的真理大道的,不外乎一個“謙”字。我將終身遵守這兩個字來行事,就是所說的“早晨聽到了人間至理真諦,晚上死了也值得了”呀!

  原文

  國藩從宦有年,飽閱京洛風塵。達官貴人,優(yōu)容養(yǎng)望,與在下者軟熟和同之象,蓋已稔知之,而慣常之積不能平,乃變而為慷慨激烈、斬爽骯臟之一途,思欲稍易三四十年來不白不黑、不痛不癢、牢不可破之習,而矯枉過正,或不免流于意氣之偏,以是屢蹈愆尤,叢譏取戾,而仁人君子固不當責以庸之道,且當憐其有所激而矯之之苦衷也。

  諸事棘手、焦灼之際,未嘗不思遁入眼閉箱子之中,昂然甘寢,萬事不視,或比今日人世差覺快樂。乃焦灼愈甚,公事愈煩,而長夜快樂之期杳無音信。且又晉階端揆,責任愈重,指摘愈多。人以極品為榮,吾今實以為苦懊之境。然時勢所處,萬不能置事身外,亦惟有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鐘而已。

  譯文

  我踏入仕途已有好些年了,看夠了京城的境況風氣。那些達官貴人、顯要人物,特意顯示出從容寬寵的氣派來提高聲望,對待部下姑息縱容,一團和氣,這種現(xiàn)象我久已知道并熟悉。但自己多年養(yǎng)成的慣常稟性,不僅沒因此磨平,反而越發(fā)變得慷慨激烈。懲治迂腐惡象這一途徑,心里本想改變一下社會三四十年來形成的不白不黑、不痛不癢、牢不可破的壞風氣。不過,糾正偏差難免超過應有的限度,有時更不免出現(xiàn)意氣用事的偏頗,因此經常招致深重怨恨,被一些人譏諷而自取其罪。然而,真正有道德的君子本不應責備他人沒恪守中庸之道,還理當同情體諒他被激發(fā)而起來糾正惡俗的苦衷啊!

  許多事都難辦、焦灼萬分的時候,沒有不想著干脆眼一閉,睡到棺材里躲避算了。舒舒服服地休息,什么事也不管,也許比今日活在人世間更快活。于是變焦慮的愈多,公事越繁亂,而快樂死期卻杳無音信。況且又晉升為大學士,責任更重,被人指責評議的地方也越多,別人以官至極品為榮耀,我現(xiàn)在真把它當作痛苦,懊惱的境況,但處在這種形勢之下,又萬萬不能置身事外,也只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罷了。

  第十五章 廩實為要 勤儉為本——“廩實”法

  曾國藩“廩實”的理財之道,自然是從儉字入手。他深知“每粒米來之不易”的古訓,告誡人們,須知“一文錢摔倒英雄漢,半碗粥扶起乞丐王”的道理,因此,在理財問題上,大手大腳最是要不得的,既不利于人的德性修養(yǎng),又不利于財物的積累。

  原文

  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氣習,飲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風,極儉也可,略豐也可,太豐則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爾年尚幼,切不可貪愛奢華,不可慣習懶惰。無論大家小家、士農工商,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

  大抵軍政吏治,非財用充足,競無從下手處。自王介甫以言利為正人所詬病,后之君子倒避理財之名,以不言有無、不言多寡為高。實則補救時艱,斷非貧窮坐困所能為力。葉水心嘗謂,仁人君子不應置理財于不講,良為通論。

  譯文

  勤儉自立,習慣勞苦,可置身優(yōu)裕的環(huán)境,也可置身節(jié)儉的環(huán)境,這才是知書達理的君子。我作官二十年,一絲一毫不敢沾染官宦習氣,飲食起居,還謹守艱苦樸素的家風,極儉樸也可以,略豐厚也可以,太豐厚就不敢領受。凡是仕宦人家,由儉樸到奢華容易,由奢華恢復儉樸可就難了。人切不可貪愛奢華,不可養(yǎng)成懶惰習氣。無論大家小家,士農工商,凡是勤儉節(jié)約的,沒有不興旺的;凡是驕奢倦怠的,沒有不破敗的。

  大抵治軍、治國方面,沒有充足的財力使用,就無從下手。自從王安石因理財被正人君子評論批駁,后世的人就避開理財的問題,以從不說財力有無多寡為高明。實際上到了補救國力時就艱難了。斷斷不是貧窮困苦能解決問題的,葉適曾說:仁人君子不應當不講理財問題。這真是個很好的說法。

  原文

  夷務本難措置,然根本不外孔子忠、信、篤、敬四字。篤者,厚也。敬者,慎也。信,只不說假話耳。然卻極難。吾輩當從此字下手,今日說定之話,明日勿因小利害而變。如必推敝處主持,亦不敢辭。禍福置之度外,但以不知夷情為大慮。滬上若有深悉洋情而又不過軟媚者,請邀之來皖一行。

  以正理言之,即孔子忠敬以行蠻貊之道;以陰機言之,即句踐卑辱以驕吳人之法。聞前此滬上兵勇多為洋人所侮慢,自閣下帶湘淮各勇到防,從無受侮之事??鬃釉荒苤纹鋰遥l敢侮之。我茍整齊嚴肅,百度修明,渠亦自不至無端欺凌。既不被欺凌,則處處謙遜,自無后患。柔遠之道在是,自強之道亦在是。

  譯文

  洋務本來很難處置,但根本問題,不外乎孔夫子所說的“忠、信、篤、敬”四個字。篤,就是渾厚;敬,就是慎重;信,是不說假話。然而,說起容易,真正做到極難。我們應當從此處下手,今天說定的話,明天不能因小的利害關系而改變。如果一定要推我主持洋務,也不敢推脫。將禍福置之度外,只以不了解外國的情形而深為憂慮。上海那里如果有很懂洋務、了解洋情,而又淳厚正直的人,可請他到我這兒來一趟。

  從正理上說,我們以孔子的忠敬來與洋人共事;從機謀私利來講,我們可以采用勾踐卑辱以使吳王驕傲的方式,來對付洋人。聽說前些日子,上海的兵勇多被洋人侮辱輕慢。而自從你帶湘淮各處兵勇防衛(wèi)以來,還從沒有受辱的事??鬃诱f:能夠自治的國家,誰敢侮辱。如果我們整齊嚴,各種事宜處理妥當,自然不會無端受欺。既然不被欺凌,就要處處謙遜,自然無后患。以柔和之道謀發(fā)展是這樣,自強的路也是這樣。

  原文

  第就各省??谡撝瑒t外洋之通商,正與內地之鹽務相同:通商系以海外之土產,行銷于中華;鹽務亦以海濱之場產,行銷于口岸。通商始于廣東,由閩、浙而江蘇、而山東,以達于天津。鹽務亦起于廣東,由閩、浙而江蘇、而山東,以達于天津。吾以“耕戰(zhàn)”二字為國。泰西諸洋以“商戰(zhàn)”二字為國,用兵之時,則重斂眾商之費;無事之時,則曲順眾商之情。眾商之所請,其國主無不應允。其公使代請于中國,必允而后已。眾商請開三子口,不特便于洋商,并取其便于華商者。中外貿易,有無交通,購買外洋器物,尤屬名正言順。

  譯文

  就各省出海口來說,我認為和外洋通商,正和內地鹽務相同。通商就是以海外的土特產,行銷中華大地。鹽務是以海濱的各物產,行銷于口岸各方。通商由廣東開始,由閩、浙到江蘇,到山東,到天津,鹽務也是興起于廣東,由閩、到江蘇,到山東,直達天津。我們以“耕戰(zhàn)”兩個字為立國之本,泰西各外國以“商戰(zhàn)”兩個字為立國之本。需要動用軍隊時,就重重地收商人的資費;和平無事時,就照顧隨順眾商人的要求。眾商人所請求的,國王沒有不應允的。他的公使代商人向中國提請的事務,定要等到應允才罷休。眾商請求開放三子口,不但便利洋商,也便利華商。中外貿易,互通有無,購買實用的外洋器物,更屬名正言順。

  第十六章 崇法護法 禮義并彰—— “峻法”法

  我們對待下屬的辦法,有兩方面應該寬,有兩方面應該嚴。應放寬的是利名,應嚴格的是禮義。

  原文

  世風既薄,人人各挾不靖之志,平居造作謠言,幸四方有事而欲為亂,稍待之以寬仁,愈囂然自肆,白晝劫掠都市,視官長蔑如也。不治以嚴刑峻法,則鼠子紛起,將來無復措手之處。是以壹意殘忍,冀回頹風于萬一。書生豈解好殺,要以時勢所迫,非是則無以鋤強暴而安我孱弱之民。牧馬者,去其害馬者而已;牧羊者,去其擾群者而已。牧民之道,何獨不然。

  譯文

  世風漸不淳厚,人人各懷不安分的心思,平時造謠惑眾,希望天下大亂好趁起作惡為害,稍對待他們寬容一些,就更加囂張放肆,光天化日之下在都市搶掠財物,將官長視同無物。不用嚴刑峻法懲治他們,壞人就會紛紛涌起,等將來釀成大亂就無法收拾了。因此才注重應用殘酷手段,希望起到哪怕點滴的作用,來挽救頹廢破壞的社會風氣,讀書人哪里會喜好殺戮,關鍵是被眼下的形勢所逼迫。不這樣,就沒辦法鏟除強模暴虐之徒,安撫我們軟弱和平的人民。放牧馬群,去掉害群之馬就可以了;放牧羊群,去掉擾亂群羊的壞羊就行了。治理民眾的道理,為什么獨獨不是這樣呢?

  原文

  醫(yī)者之治瘠癰,甚者必剜其腐肉而生其新肉。今日之劣弁贏兵,蓋亦當之為簡汰,以剜其腐者;痛加訓練,以生其新者。不循此二道,則武備之弛,殆不知所底止。立法不難,行法為難。凡立一法,總須實實行之,且常常行之。

  譯文

  醫(yī)生治療瘦弱的癰瘡病人時,如果病情嚴重,也必定剜除他身上腐肉,以便長出新肉來。現(xiàn)在軍中品行惡劣、身體太弱的士兵,也應該予以淘汰,就好比剜去人身上爛肉一樣。再嚴加訓練,以生成新的、強勁的戰(zhàn)斗力。如果不按照上述兩種辦法整頓軍隊,則武備的廢弛,不知要到何時才會停止。立法并非難事,難在依法辦事。每制定一項法令,都要實實在在地施行它,并持之心恒,長久堅持下去。

  原文

  以精微之意,行吾威厲之事,期于死者無怨,生者知警,而后寸心乃安。待之之法,有應寬者二,有應嚴者二。應寬者:一則銀錢慷慨大方,絕不計較,當充裕時,則數十百萬擲如糞土,當窮窘時,則解囊分潤,自甘困苦;一則不與爭功,遇有勝仗,以全功歸之,遇有保案,以優(yōu)獎籠之。應嚴者:一則禮文疏淡,往還宜稀,書牘宜簡,話不可多,情不可密;一則剖明是非,凡渠部弁勇有與官姓爭訟,而適在吾輩轄境,及來訴告者,必當剖決曲直,毫不假借,請其嚴加懲治。應寬者,利也,名也;應嚴者,禮也,義也。四者兼全,而手下又有強兵,則無不可相處之悍將矣。

  譯文

  執(zhí)法者要以謹慎精確的態(tài)度,行使我們軍威權威的職事,務求達到讓犯法而死的人沒怨恨,活著的人可從中得到警戒。然后,內心才能獲得安寧。我們對待下屬的辦法,有兩方面應該寬,有兩方面應該嚴。應寬的,一是銀錢慷慨大方,絕不計較。當資財充裕的時候,就將數十百萬擲如糞土;當窮困窘迫時,則也要解囊分用,自甘困苦。二是不與人爭功勞。遇到打勝仗,將功勞全歸之于別人;遇有保舉的事,就用最上的獎項籠絡他。應嚴的,一是禮節(jié)文信要疏遠淡泊,來往要稀少,書信要簡單,話不要多,感情不要密切。二是要剖析講明是非對錯,凡是他部下將士與官姓爭斗訴訟的,又恰在我們管轄范圍之內,又有來訴說告狀的人,一定要弄清原委曲直,毫不假借包容,請他嚴加懲治。應放寬的是利名,應嚴格的是禮義。四方面都顧及全了,而手下又有強兵,就沒有不能相處的悍將了。

  第十七章 博采眾長 自立自強——“外王”法

  外王氣象要成為氣候,便要實實在在地做實事。師夷之智,博采眾長,才能自立自強。

  原文

  逆夷據地求和,深堪發(fā)指。臥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時事如此,憂患方深。至于令人敬畏,全在自立自強,不在裝模作樣。臨難有不屈撓之節(jié),臨財有不沾染之廉,此威信也?!吨芤住妨⒓抑?,尚以有孚之威歸反諸身,況立威于外城,求孚于異族,而可不反諸己哉!斯二者似迂遠而不切合事情,實則質直而消患于無形。

  譯文

  外國人占領了我國地盤,卻要求停戰(zhàn)議和,這令人極為憤慨。古人云,臥榻之側,豈能容忍他人自在鼾睡?最近國家不幸艱難到這種地步,令人非常憂慮擔心。要想改變這種局面,被外國人敬畏臣服,國家就必須自立自強。裝模做樣、虛張聲勢于事無補。而面對危難有不屈不撓的頑強氣節(jié),面對財物有不貪不愛的清廉操守,是樹立威信的根本。《周易》中議論一個家庭自立于社會,尚且需要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具備令人信服的威望。更何況現(xiàn)在是我們國家要樹立威望于外國,要求被他國人信服呢?怎么能夠不從自己做起?這威望和信服兩點,初聽起來讓人覺得迂闊遙遠而不切合實際,其實卻正是簡單、明確,可以在無形中消除許多禍患。

  原文

  凡恃己之所有夸人所無者,世人常情也;忽于所習見、震于所罕見者,亦世之常情也。輪船之速,洋炮之遠,在英、法夸其所獨有,在中華則震于所罕見。若能陸續(xù)購買,據為己物,在中華則慣而不驚,在英、法,亦漸失其所恃。購成之后,訪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習,繼而試造,不過一二年,火輪船必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發(fā)逆,可以勤遠略。

  譯文

  凡是拿自己有而他人沒有的東西,進行夸耀,是世之常情。忽視經常見到的,震驚極少見的東西,也是世之常情。輪船速度的飛快,洋炮射程的遙遠,在英、法兩國是夸耀自己獨特擁有,對于我們中國人卻感到非常罕見而吃驚。如果能購買輪船大炮,據為己有,那么中國就會對它習慣常見而不驚訝,英、法兩國也就漸漸失去所倚仗的優(yōu)勢。買回來之后,招募精思靈巧之士,智慧奇巧的工匠,開始演練熟習,然后嘗試制造。不過一二年間,火輪船必為中外官民通行的必備物,同時還可剿除太平軍,鞏固國家長遠戰(zhàn)略設施。

  原文

  師夷之智,意在明靖內奸,暗御外侮也。列強乃數千年未有之強敵,師其智,購其輪船機器,不重在剿辦發(fā)逆,而重在陸續(xù)購買,據為己有?;浿胁?,良可憤嘆。夷情有損于國體,有得輪船機器,仍可馴服,則此方生靈,免遭涂炭耳。有成此物,則顯以宣中國之人心,即隱以折彼族之異謀。各處仿而行之,漸推漸廣,以為中國自強之本。

  譯文

  學習洋人的智能技術,目的在于明處是平定內亂,剿除奸徒。暗地里還可充分準備,抵御列強欺侮。列強是幾千年來從未有過的強敵。學習他們的才智,購買他們的輪船機器,重點不是為了剿辦太平天國,而是著重在陸續(xù)購買,為我所有。廣東一帶,洋人猖獗,實在令人可恨可嘆。洋人這樣放肆實在有損國家威嚴。有了輪船機器,就可利用來馴服他們。那么我們的老百性,就可以免遭劫難了。有了這許多機器,從外表看,可以穩(wěn)定國內人心力量;從深處講,也可以折損列強侵略我們的預謀。各地都仿效推廣,以此作為我們中國自強的根本。

  第十八章 精心敬慎 學以致用—— “荷道”法

  讀書、寫作與為人可以說是齊頭并進的。讀了什么書,就會成為什么人;是個什么樣的人,便會寫出什么樣的書。讀書,是為了做人,而寫作就是表現(xiàn)人。讀書,是看別人如何做人,寫作,則是自己如何做人,因而寫作比讀書更重要。

  原文

  文章之道,以氣象光明俊偉為最難而可貴。如久雨初睛,登高山而望曠野;如樓俯大江,獨坐明窗凈幾之下,而可以遠眺;如英雄俠士,裼裘而來,絕無齷齪猥鄙之態(tài)。此三者皆光明俊偉之象,文中有此氣象者,大抵得于天授,不盡關乎學術。自孟子、韓子而外,惟賈生及陸敬輿、蘇子瞻得此氣象最多,陽明之文亦有光明俊偉之象,雖辭旨不甚淵雅,而其軒爽洞達,如與曉事人語,表里粲然,中邊俱徹,固自可幾及也。

  譯文

  寫作文章這一道,以氣勢宏偉、廣闊、境界明朗光大最難達到,也最為可貴。如同多日淫雨的天空剛剛放睛,登臨高山之上眺望平曠的原野,有心曠神怡,氣象萬千之感。再如登危樓俯臨大江,獨自一人坐明窗下、凈幾旁悠然遠眺,可見水天交接、橫無際涯的壯闊美景。又如豪俠英杰之士,身穿狐白裘衣,英姿雄發(fā),飄然出塵而至,神志中絲毫沒有卑下難堪的污濁之色。這三者都是光明俊偉的氣象境界,文章中能有這種境界,基本上得益于天賦,與人后天努力學習沒太大關系。除孟子、韓愈外,只有漢代賈誼、唐代陸贄、宋代蘇軾,他們文章中達到這一境界的最多。明代王守仁的文章也有光英明朗、俊麗宏偉的氣象,雖文辭意旨不很淵博雅潔,但他文章的形式內容渾然一氣,通達明快。如同和知書識理的人談論,表里都美,中心和鋪映都相得益彰,確實不是可輕易達到的。

  原文

  古人絕大事業(yè),恒以精心敬慎出之。以區(qū)區(qū)蜀漢一隅,而欲出師關中,北代曹魏,其志愿之宏大、事勢之艱危,亦古今所罕見。而此文不言其艱巨,但言志氣宜恢宏,刑賞宜平允,君宜以親賢納言為務,臣宜以討賊進諫為職而已。故知不朽之文,必自襟度遠大、思慮精微始也。

  譯文

  古人謀求天下大業(yè),常以專心致志、認真謹慎的態(tài)度來對待事業(yè)。諸葛亮以區(qū)區(qū)蜀漢的一塊小地盤,卻打算出兵關中,向北討伐廣大的曹魏。他志向的宏偉遠大、所處形勢的艱難危急,實在是古今所少見的。而《出師表》這篇文章,不說事務的艱巨,只說志氣應恢宏、賞罰應公允,為君者應親近賢人、從善如流,為臣者應以討伐奸賊、進諫忠言為職責。由此可知,那些流傳千古的不朽文章,必定是作者襟懷遠大,思慮專精造就的呀。

  原文

  三古盛時,圣君賢相承繼熙洽,道德之精,淪于骨髓,而學問之意,達于閭巷。是以其時置兔之野人,漢陽之游女,皆含性貞嫻吟詠,若伊莘、周召、凡伯、仲山甫之倫,其道足文工,又不待言。降及春秋,王澤衰竭,道固將廢,文亦殆殊已。故孔子睹獲麟,曰:“吾道窮矣!”畏匡曰:“斯文將喪!”于是慨然發(fā)憤,修訂六籍,昭百王法戒,垂千世而不刊,心至苦,事至盛也。仲尼既沒,徒人分布,轉相流衍。厥后聰明魁桀之士,或有識解撰著,大抵孔氏之苗裔,其文之醇駁,一視乎道之多寡以為差;見道尤多者,文尤醇焉,孟軻是也;次多者,醇次焉;見少者,文駁焉;尤少者,尤駁焉。自荀、揚、莊、列、屈、賈而下,次第等差,略可指數。

  譯文

  夏、商、周三代盛時,圣明的君主和賢能的輔相們世代相傳,社會安定繁榮。道德的精義深入到人們心中,講求學問的風尚普及到市井鄉(xiāng)間,因此,那時哪怕是捕兔子的鄉(xiāng)野之人,以及漢江邊游玩的女子,都天性淳厚貞靜、善于吟詠感受的情緒。至于像伊莘、周召、凡伯,仲山甫這些人,他們的德行完美,文才精工,自不待多說。到了春秋時期,君王的恩澤衰落枯竭,道義本身就將廢弛,文章也就變化了。所以孔子目睹了人們捕獲麒麟,就嘆息說:“我崇尚追求的大道完結了呀”。被匡人威脅,就說:“古代的禮樂制度要喪失了”。于是慨然發(fā)憤,修訂大經。昭示百代稱王所需的法則,使之流傳千世也不更改。真是用心良苦之至,事業(yè)盛大之極呀??鬃尤ナ乐?,他的門徒們四方分布,不斷傳授,演進孔子學說。后來的聰明杰出的人才,有那些多見解擅著書的,大體上都是孔子的傳人呀。他們的文章醇厚或駁雜,與他們對道德禮儀見識的多少而有不同。掌握大道特別多的,他的文章醇厚深沉,孟軻就是這樣的人。掌握大道較多的,文章內容就淺薄明顯一些。掌握大道少的,文章就有些駁雜浮泛。掌握大道最少的,文章就駁雜虛浮得最厲害。自荀況、揚朱、莊子、列子、屈原、賈誼之下,聰明杰出、擅長撰文的人們的高低次序,基本上可以標示出來。

猜你喜歡

端午節(jié)祝福詩句 端午節(jié)祝福詩句大全

端午節(jié)祝福詩句 端午節(jié)祝福詩句大全

2024-06-03
16.5萬
關于芒種的詩句古詩 描寫芒種的古詩詞

關于芒種的詩句古詩 描寫芒種的古詩詞

2024-06-03
19.2萬
芒種節(jié)氣古詩有哪些 芒種的古詩有哪幾首

芒種節(jié)氣古詩有哪些 芒種的古詩有哪幾首

2024-06-03
11.9萬
芒種節(jié)氣詩詞 關于芒種的詩句古詩

芒種節(jié)氣詩詞 關于芒種的詩句古詩

2024-05-31
8.5萬
贊美芒種的詩句 關于芒種節(jié)氣的詩句

贊美芒種的詩句 關于芒種節(jié)氣的詩句

2024-05-31
9.4萬
270度是什么角 角的種類

270度是什么角 角的種類

2024-05-30
13.9萬
25是質數還是合數 質數是什么

25是質數還是合數 質數是什么

2024-05-30
11.1萬
28的因數有 因數的定義

28的因數有 因數的定義

2024-05-30
13.8萬
32的因數 因數和乘數是否相同嗎

32的因數 因數和乘數是否相同嗎

2024-05-30
11.9萬
33的因數 33的因數有幾個

33的因數 33的因數有幾個

2024-05-30
14.1萬
熱門推薦
相關推薦 更多 >>

曾國藩挺經全文翻譯 曾國藩挺經的全文翻譯

曾國藩挺經全文翻譯 曾國藩挺經的全文翻譯
仔細思考古人修身的要義,其效果特別明顯的地方,大約有四處:在獨處時也慎重不茍,就能做到心中泰然;主觀上做到莊嚴恭敬,就能身體強健;追求仁義,則眾人愛戴;正心誠意,則神靈欽敬。慎重獨處,就是遏制貪欲,連其中最隱蔽微小之處也不忽略,遵循自然之理而行,一時也不間斷,這樣內心自省而無愧于心,所以心胸安泰。

曾國藩相當于現(xiàn)在什么官 曾國藩相當于現(xiàn)在什么官什么級別

曾國藩相當于現(xiàn)在什么官   曾國藩相當于現(xiàn)在什么官什么級別
曾國藩一生平步青云,一度位極人臣,放在今天相當于身兼總理、省長、首都市長等多項要職。平定太平天國的過程中,曾國藩先后被委任浙江、江南、皖南軍務,還官至兩江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偠绞乔宄瘯r一省或數省的最高軍政長官,而加上兵部尚書銜之后,在品級上就屬于從一品。如果用如今的眼光來看,那么曾國藩所擔任的總督一職就相當于多個省份的省長、省委書記,再加上一片軍區(qū)的總司令員。

曾國藩的做人道理 曾國藩的三條做人道理

曾國藩的做人道理 曾國藩的三條做人道理
曾國藩的做人道理:不要沒過腦就言論,不要說閑言,不說怨話,不說達不到的話。交談方法特別的直是非常傷害人的,就算是親屬,也不可以那么溝通。因為你可能就會讓別人的心態(tài)變得很糟。所以在和別人進行交流的時候,一定要婉約,婉約的把自己的話講的渾圓一些,這樣就可以讓他人理解到你的中心意思。還不能妨害你們之間的情感。

曾國潘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物 曾國潘是什么人物

曾國潘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物 曾國潘是什么人物
曾國藩(1811年一1872年)湖南長沙人,是清朝未期重臣,立名、立德、立言,被尊為儒家圣人。中國晚清重臣,湘軍的創(chuàng)立者,和統(tǒng)帥者。也是晚清散文的創(chuàng)始人。曾國藩幼時勤奮好學,6歲入私塾,8歲能讀八股文,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被譽為中興第一名臣,中華千古第一完人,曾國藩著作頗多,成功心法,《挺經》、傳世良言《家書》、識人秘要《冰鑒》治家方略《家訓》。

竹書紀年全文及翻譯 竹書紀年全文及翻譯翻譯是 古本竹書紀年全文及翻譯是什么

竹書紀年全文及翻譯 竹書紀年全文及翻譯翻譯是 古本竹書紀年全文及翻譯是什么
竹書紀年全文及翻譯:【原文】母曰附寶,見大電繞北斗樞星,光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帝于壽丘。弱而能言,龍顏,有圣德,劾(hé)百神朝而使之。應龍攻蚩尤,戰(zhàn)虎、豹、熊、羆(pí)四獸之力。以女魃(bá)止淫雨。天下既定,圣德光被,群瑞畢臻。有屈軼(yì)之草生于庭,佞人入朝,則草指之,是以佞人不敢進。

馬王堆老子帛書全文及翻譯 馬王堆老子帛書全文及翻譯

馬王堆老子帛書全文及翻譯 馬王堆老子帛書全文及翻譯
《馬王堆老子帛書》翻譯:上德之人不德其德,故正真有德。下德之人追求德,故實際上達不到德。上德之人順其自然而無心作為。下德之人強調作為而無以能為。上仁之人勉力博施于人,但無私心意圖。上義的人勉力施為,但常有私心目的,上禮的人勉力施為而得不到回應,于是就揚著胳膊使人強從。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