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所在位置: 天奇生活 > 生活 > 正文

江南逢李龜年的意思 江南逢李龜年的詩意

2020-03-13 天奇生活 【 字體:

  《江南逢李龜年》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全詩內(nèi)容為: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fēng)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江南逢李龜年的意思 江南逢李龜年的詩意

  該詩是杜甫在潭州與李龜年重逢時,有感而發(fā)創(chuàng)作的。全詩意思是:岐王府邸里時常與你相見,在崔九堂前多次欣賞你的藝術(shù)。如今正是江南的大好風(fēng)景,在落花時節(jié)又重逢李君。詩的前二句是追憶昔日與李龜年的接觸,寄寓著詩人對開元初年鼎盛的眷懷之情;后兩句是對國事凋零、藝人顛沛流離的感慨。全詩語言平易,而含意深遠,表達了人生凄涼飄零之感。

江南逢李龜年的意思 江南逢李龜年的詩意

猜你喜歡

世界上第一個使用口罩的國家是哪個國家 世界上第一只口罩是誰發(fā)明的

世界上第一個使用口罩的國家是哪個國家 世界上第一只口罩是誰發(fā)明的

2023-11-18
19.4萬
古人有銀行嗎 古人怎么存錢

古人有銀行嗎 古人怎么存錢

2023-05-18
9.3萬
古人會避孕嗎 有哪些避孕方式

古人會避孕嗎 有哪些避孕方式

2023-05-18
19.6萬
古人如何避暑 古人避暑有哪些

古人如何避暑 古人避暑有哪些

2023-05-18
19.3萬
元宵節(jié)為什么不是法定節(jié)假日 為何元宵節(jié)不是法定節(jié)假日

元宵節(jié)為什么不是法定節(jié)假日 為何元宵節(jié)不是法定節(jié)假日

2023-03-06
12.1萬
趙高居然不是太監(jiān) 趙高原來不是太監(jiān)

趙高居然不是太監(jiān) 趙高原來不是太監(jiān)

2023-03-06
18.3萬
朱元璋的錦衣衛(wèi)究竟有多可怕 朱元璋的錦衣衛(wèi)可怕嗎

朱元璋的錦衣衛(wèi)究竟有多可怕 朱元璋的錦衣衛(wèi)可怕嗎

2023-03-06
11.1萬
古代寒門的門檻有多高 古代寒門的門檻到底有多高

古代寒門的門檻有多高 古代寒門的門檻到底有多高

2023-03-06
15.5萬
古代放假為什么會比現(xiàn)在多 古代放假有哪些節(jié)日可放

古代放假為什么會比現(xiàn)在多 古代放假有哪些節(jié)日可放

2023-03-06
16.1萬
大唐“耙耳朵”第一人是誰 誰是大唐“耙耳朵”第一人

大唐“耙耳朵”第一人是誰 誰是大唐“耙耳朵”第一人

2023-03-06
8.9萬
熱門推薦
相關(guān)推薦 更多 >>

江南逢李龜年的意思 江南逢李龜年的詩意

江南逢李龜年的意思 江南逢李龜年的詩意
全詩意思是:岐王府邸里時常與你相見,在崔九堂前多次欣賞你的藝術(shù)。如今正是江南的大好風(fēng)景,在落花時節(jié)又重逢李君。詩的前二句是追憶昔日與李龜年的接觸,寄寓著詩人對開元初年鼎盛的眷懷之情;后兩句是對國事凋零、藝人顛沛流離的感慨。

江南逢李龜年是杜甫幾歲寫的

江南逢李龜年是杜甫幾歲寫的
江南逢李龜年是杜甫59歲時寫的。杜甫是712年2月生人,《江南逢李龜年》作于770年春天,此時杜甫剛滿59歲,杜甫與李龜年相遇在湖南,有感作此詩?!督戏昀铨斈辍啡姲浅XS富的社會生活內(nèi)容,表達了時世凋零喪亂與人生凄涼飄零之感,也表達了詩人對開元初年鼎盛的眷懷之情,也流露出詩人對國運衰微、藝人流落的感傷。

江南逢李龜年的江南是哪里

江南逢李龜年的江南是哪里
江南逢李龜年的江南在今湖南省一帶。《江南逢李龜年》是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此詩作于大歷五年(770)杜甫在長沙之時,表達了詩人對開元初年鼎盛的眷懷之情,也流露出詩人對國運衰微、藝人流落的感傷。

江南逢李龜年是七言絕句嗎

江南逢李龜年是七言絕句嗎
江南逢李龜年是七言絕句。七言絕句是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一種體裁,此體全詩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韻、粘對等方面有嚴(yán)格的格律要求,而《江南逢李龜年》全詩符合七言絕句的要求。《江南逢李龜年》是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全詩表達了詩人對開元初年鼎盛的眷懷之情,也流露出詩人對國運衰微、藝人流落的感傷。

敲成玉馨穿林響 忽作玻璃碎地聲的意思是 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的意思

敲成玉馨穿林響 忽作玻璃碎地聲的意思是 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的意思
“敲成玉馨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意思是:輕輕敲打,冰塊發(fā)出穿林而過的響聲,突然冰落在地上發(fā)出玻璃一樣的碎裂聲。

江南逢李龜年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江南逢李龜年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江南逢李龜年》表達了時世凋零喪亂與人生凄涼飄零之感。《江南逢李龜年》是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此詩作于大歷五年(770)杜甫在長沙之時,表達了詩人對開元初年鼎盛的眷懷之情,也流露出詩人對國運衰微、藝人流落的感傷。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