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所在位置: 天奇生活 > 教育 > 正文

孟子認為能做到舍生取義的人是 孟子認為能做到舍生取義的人

2020-05-07 天奇生活 【 字體:

孟子認為能做到舍生取義的人是寧愿犧牲生命也不愿有違道義的人。在舍生取義者眼里,道義是居于第一位的,哪怕在道義與生命只能二選一的時候,他們也會選擇道義,而非茍且偷生。

b9a343428b4d9216.jpg

  《魚我所欲也》的賞析

  《魚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表達了孟子的一個重要主張:義重于生,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舍生取義。文中把生命比作魚,把義比作熊掌,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義”的主張。本篇中還大量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如把魚與熊掌對比,把生與義對比,把重義輕生的人與貪利忘義的人對比,把道理說得更加清楚,加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吧嵘×x”是全篇的中心論點,充分體現(xiàn)了孟子大義凜然的個性,表現(xiàn)了孟子雄辯、善辯的才華。


265ea879411aae89.png

  《魚我所欲也》原文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猜你喜歡

端午節(jié)祝福詩句 端午節(jié)祝福詩句大全

端午節(jié)祝福詩句 端午節(jié)祝福詩句大全

2024-06-03
16.5萬
關于芒種的詩句古詩 描寫芒種的古詩詞

關于芒種的詩句古詩 描寫芒種的古詩詞

2024-06-03
19.2萬
芒種節(jié)氣古詩有哪些 芒種的古詩有哪幾首

芒種節(jié)氣古詩有哪些 芒種的古詩有哪幾首

2024-06-03
11.9萬
芒種節(jié)氣詩詞 關于芒種的詩句古詩

芒種節(jié)氣詩詞 關于芒種的詩句古詩

2024-05-31
8.5萬
贊美芒種的詩句 關于芒種節(jié)氣的詩句

贊美芒種的詩句 關于芒種節(jié)氣的詩句

2024-05-31
9.4萬
270度是什么角 角的種類

270度是什么角 角的種類

2024-05-30
13.9萬
25是質數(shù)還是合數(shù) 質數(shù)是什么

25是質數(shù)還是合數(shù) 質數(shù)是什么

2024-05-30
11.1萬
28的因數(shù)有 因數(shù)的定義

28的因數(shù)有 因數(shù)的定義

2024-05-30
13.8萬
32的因數(shù) 因數(shù)和乘數(shù)是否相同嗎

32的因數(shù) 因數(shù)和乘數(shù)是否相同嗎

2024-05-30
11.9萬
33的因數(shù) 33的因數(shù)有幾個

33的因數(shù) 33的因數(shù)有幾個

2024-05-30
14.1萬
熱門推薦
相關推薦 更多 >>

孟子認為能做到舍生取義的人是 孟子認為能做到舍生取義的人是哪一句

孟子認為能做到舍生取義的人是 孟子認為能做到舍生取義的人是哪一句
孟子認為能做到舍生取義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意思是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不義)。

孟子認為能做到舍生取義的人是 孟子認為能做到舍生取義的人

孟子認為能做到舍生取義的人是 孟子認為能做到舍生取義的人
孟子認為能做到舍生取義的人是寧愿犧牲生命也不愿有違道義的人。在舍生取義者眼里,道義是居于第一位的,哪怕在道義與生命只能二選一的時候,他們也會選擇道義,而非茍且偷生。

魚我所欲也中孟子認為能做到舍生取義的人是 魚我所欲也中能做到舍生取義的人是

魚我所欲也中孟子認為能做到舍生取義的人是 魚我所欲也中能做到舍生取義的人是
《魚我所欲也》中孟子認為能做到舍生取義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也就是看重道義勝于生命的人。對于那些愿意為道義犧牲生命的人來說,舍棄道義只為茍且偷生是更加值得厭惡的事。這種人也就是孟子文中所言的“賢人”。

鄭人乘涼中主人公是在什么地方乘涼 鄭人乘涼中主人公是在什么地方乘涼的

鄭人乘涼中主人公是在什么地方乘涼 鄭人乘涼中主人公是在什么地方乘涼的
鄭人乘涼中主人公是在一顆大樹下乘涼。寓言故事鄭人乘涼講述的是,鄭國人用巧妙的方法在大樹底下乘涼,但是晚上乘涼,鄭國人也采用了這個辦法,結果衣服都濕了。從寓言故事鄭人乘涼中總結出來,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可以采用老辦法解決,應該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管做什么事情不能用同樣的辦法去做事情,不能總用一種眼光去看待問題,情況發(fā)生了變化,卻仍用老眼光去看待、去解決,必然會遇到阻力。

曾益其所不能的曾怎么翻譯 曾益其所不能的曾怎么翻譯是什么

曾益其所不能的曾怎么翻譯 曾益其所不能的曾怎么翻譯是什么
“曾益其所不能”的“曾”翻譯成增加。“曾益其所不能”出自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原文: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鄭人買履的寓意 鄭人買履蘊含著什么寓意

鄭人買履的寓意 鄭人買履蘊含著什么寓意
鄭人買履的寓意是:對待事物要會靈活變通、隨機應變,不能墨守成規(guī),死守教條,要注重客觀現(xiàn)實的事實,為人處事要從實際出發(fā)。從前有一個鄭國人,想去買一雙新鞋子,于是事先量了自己腳的尺碼,然后把量好的尺碼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他挑好了鞋子,才發(fā)現(xiàn)忘了帶尺碼。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