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所在位置: 天奇生活 > 教育 > 正文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翻譯 漁父原文

2022-12-06 天奇生活 【 字體: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翻譯:怎能讓清白的身體去接觸世俗塵埃的污染呢?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出自屈原所作的《楚辭》中《漁父》一文,是屈原在被流放后,政治上被迫害,個人人生遇到了一種困頓,處在困惡之境下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全文采用對比的手法,主要通過問答體,表現(xiàn)了兩種對立的人生態(tài)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翻譯

  《漁父》原文

  漁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于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p>

  漁父曰:“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彼烊?,不復與言。

  《漁父》翻譯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邊上游蕩。他沿著江邊走邊唱,面容憔悴,模樣枯瘦。漁父見了向他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么,為什么落到這步田地?“屈原說:"天下都是渾濁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獨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漁父說:"圣人不死板地對待事物,而能隨著世道一起變化。世上的人都骯臟,何不攪渾泥水揚起濁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為什么想得過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讓自己落了個放逐的下場?"

  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一定要彈彈帽子;剛洗過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讓清白的身體去接觸世俗塵埃的污染呢?我寧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魚腹中。怎么能讓晶瑩剔透的純潔,蒙上世俗的塵埃呢?”

  漁父聽了,微微一笑,搖起船槳動身離去。唱道:“滄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之水濁又濁啊,可以用來洗我的腳。"便遠去了,不再同屈原說話。

  《漁父》注釋

  1、既:已經,引申為“(在)……之后”。

  2、顏色:臉色。形容:形體容貌。

  3、三閭(lǘ)大夫:楚國官職名,掌管教育楚國王族屈、景、昭三姓宗族子弟。屈原曾任此職。

  4、是:這。以:因為。見:被。

  5、淈(gǔ):攪渾。

  6、哺:吃。糟:酒糟。歠(chuò):飲。

  7、高舉:高出世俗的行為。在文中與"深思"都是漁父對屈原的批評,有貶意,故譯為(在行為上)自命清高。舉,舉動。為:句末語氣詞,表反問。

  8、沐:洗頭。

  9、?。合瓷?,洗澡。

  10、察察:皎潔的樣子。

  11、汶(mén)汶:污濁的樣子。

  12、皓皓:潔白的或高潔的樣子。

  13、莞爾:微笑的樣子。

  14、鼓枻:搖擺著船槳。、鼓:拍打。枻(yì):船槳。

  15、滄浪:水名,漢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內?;蛑^滄浪為水清澈的樣子。

  16、濯:洗。

  17、纓:系冠的帶子,以二組系于冠,在頷下打結。

  18、遂:于是。去:離開。

  19、復:再。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翻譯

  《漁父》賞析

  《漁父》是一篇可讀性很強的優(yōu)美的散文。開頭寫屈原,結尾寫漁父,都著墨不多而十分傳神;中間采用對話體,多用比喻、反問,生動、形象而又富于哲理性。從文體的角度看,在楚辭中,唯有此文、《卜居》以及宋玉的部分作品采用問答體,與后來的漢賦的寫法已比較接近。

  在第一部分中,屈原開始露面。文章交待了故事發(fā)生的背景、環(huán)境以及主人公的特定情況。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體。在這部分中,漁父上場,并開始了與屈原的問答。全文的最后一部分,筆墨集中在漁父一人身上。

  《漁父》的價值在于相當準確地寫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而與此同時,還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隱者形象。后世眾多詩賦詞曲作品中吟嘯煙霞的漁釣隱者形象,從文學上溯源,使我們聯(lián)想到楚辭中的這篇《漁父》。

  《漁父》創(chuàng)作背景

  《漁父》的寫作背景,按司馬遷本傳和東漢文學家王逸的說法,大約是在楚頃襄王執(zhí)政時期,屈原遭到流放,政治上遭到重大打擊,個人和楚國面臨著厄運的情況下,詩人心情憂憤苦悶,來到汨羅江畔,邊行邊吟而成的。

  《漁父》作者介紹

  屈原(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戰(zhàn)國時期楚國人。名平,字原。楚懷王時任左徒、三閭大夫。對內主張舉賢授能,修明政治。對外主張聯(lián)齊抗秦。被讒,遭放逐。楚襄王時再遭讒毀,遷于江南多年,后見楚國政治腐敗,無力挽救,懷著深沉的憂憤,自沉于汨羅江。

  一生創(chuàng)作了許多不朽作品。傳說屈原于農歷五月五日投江自盡,中國民間五月五日端午節(jié)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就源于人們對屈原的紀念。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楚辭中的《離騷》、《九章》、《九歌》、《天問》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

猜你喜歡

端午節(jié)祝福詩句 端午節(jié)祝福詩句大全

端午節(jié)祝福詩句 端午節(jié)祝福詩句大全

2024-06-03
16.5萬
關于芒種的詩句古詩 描寫芒種的古詩詞

關于芒種的詩句古詩 描寫芒種的古詩詞

2024-06-03
19.2萬
芒種節(jié)氣古詩有哪些 芒種的古詩有哪幾首

芒種節(jié)氣古詩有哪些 芒種的古詩有哪幾首

2024-06-03
11.9萬
芒種節(jié)氣詩詞 關于芒種的詩句古詩

芒種節(jié)氣詩詞 關于芒種的詩句古詩

2024-05-31
8.5萬
贊美芒種的詩句 關于芒種節(jié)氣的詩句

贊美芒種的詩句 關于芒種節(jié)氣的詩句

2024-05-31
9.4萬
270度是什么角 角的種類

270度是什么角 角的種類

2024-05-30
13.9萬
25是質數(shù)還是合數(shù) 質數(shù)是什么

25是質數(shù)還是合數(shù) 質數(shù)是什么

2024-05-30
11.1萬
28的因數(shù)有 因數(shù)的定義

28的因數(shù)有 因數(shù)的定義

2024-05-30
13.8萬
32的因數(shù) 因數(shù)和乘數(shù)是否相同嗎

32的因數(shù) 因數(shù)和乘數(shù)是否相同嗎

2024-05-30
11.9萬
33的因數(shù) 33的因數(shù)有幾個

33的因數(shù) 33的因數(shù)有幾個

2024-05-30
14.1萬
熱門推薦
相關推薦 更多 >>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翻譯 漁父原文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翻譯 漁父原文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翻譯:怎能讓清白的身體去接觸世俗塵埃的污染呢?“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出自屈原所作的《楚辭》中《漁父》一文,是屈原在被流放后,政治上被迫害,個人人生遇到了一種困頓,處在困惡之境下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全文采用對比的手法,主要通過問答體,表現(xiàn)了兩種對立的人生態(tài)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翻譯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的翻譯是社么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翻譯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的翻譯是社么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的意思是:怎么能用皎潔的身體去接觸污濁的世事呢?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出自《漁父》,作者尚有爭議,據(jù)傳是屈原在流放期間于汨羅江畔行吟而就。

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翻譯 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的意思

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翻譯 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的意思
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的翻譯是:我來到這里,喜歡它地方僻靜而公事清簡,又愛它的風俗安恬閑適。出自歐陽修的《豐樂亭記》。

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翻譯 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翻譯

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翻譯 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翻譯
“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翻譯:后世訛傳而無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說得完呢?語句出自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該篇游記因事見理,夾敘夾議,其中闡述的諸多思想,不僅在當時難能可貴,在當今社會也具有極其深遠的現(xiàn)實意義。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翻譯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意思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翻譯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意思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意思是:因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并不覺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這句話出自明代文學家宋濂創(chuàng)作的《送東陽馬生序》,是一篇贈序。作者敘述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歷,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饑寒奔走之苦。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猶赤子乎翻譯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猶赤子乎原文節(jié)選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猶赤子乎翻譯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猶赤子乎原文節(jié)選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猶赤子乎意思是圣人對待天下百姓就好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饑餓就給他食物吃,寒冷就給他衣服穿,撫養(yǎng)他們長大,培育他們,唯恐他們不能發(fā)展壯大。該句出自《說苑·貴德》一書。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