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所在位置: 天奇生活 > 教育 > 正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譯注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賞析

2023-01-05 天奇生活 【 字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譯注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翻譯

  孟子說:“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利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內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攻打它卻不能取勝。所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利,但是不能取勝的原因,是有利作戰(zhàn)的天氣時利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呀!

城墻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不是不堅固鋒利,糧食供給不是不充足,守城一方棄城而逃的原因,是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實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實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幫助支持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幫助支持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憑借天下人都會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連內外親屬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能夠勝利?!?/p>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注釋

  (1)三里之城:方圓三里的內城。

  (2)七里之郭:方圓七里的外城。郭:外城

  (3)環(huán):圍。

  (4)池:護城河。

  (5)如:比得上

 ?。?)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類。

 ?。?)委而去之:棄城而逃。委,放棄。去,離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邊界。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固,使...鞏固。(動詞的使動用法)

 ?。?0)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

  (12)得道:指能夠施行治國的正道,即行仁政。

 ?。?3)至:極點

 ?。?4)親戚:內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

 ?。?5)畔:通假字,同“叛”,背叛。

 ?。?6)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能勝利。君子,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說的“得道者”。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譯注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賞析

  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論點用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較組成。中間兩個“不如”相連,表示了遞進關系,一個比一個重要。這樣提出論點,更顯得觀點鮮明。

  第二段,論證“天時地利人和”。以設置占天時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為例,比較“天時”于“地利”的重要?!叭镏牵呃镏闭f明城小而難攻;“環(huán)而攻之”說明攻城者攻勢強大,占有戰(zhàn)斗的主動權;“而不勝”說明攻方失敗。

戰(zhàn)斗會以弱者勝、強者敗告終,作者認為攻防之所以敢大軍壓境,是因為在“天時”上占了優(yōu)勢,但守方可憑借“地利”進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軍心渙散,必然失敗。這樣令人信服地證明了“天時不如地利”這一論斷的正確性。

  第三段,論證“地利不如人和”。以擁有良好的地理條件而終不能守為例,比較“地利”與“人和”的輕重?!俺歉摺薄ⅰ俺厣睢?、“兵革堅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優(yōu)越的“地利”條件,本可以取得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但結果卻“委而去之”,原因就在于內部不“和”,有好條件也發(fā)揮不了作用,反被雖無“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戰(zhàn)勝,這就有力地說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第四段,作者用“故曰”二字,將上文提出的觀點承接下來,展開論說。先用三個形式相同的否定定句說明“域民”、“固國”、“威天下”不能僅靠“天時”與“地利”的條件,從反面進一步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作者正面意思就包含在下面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個論斷里。

這里所說的“道”,就是“仁政”。這個論斷指出了“人和”的實質。接著又進一步推論,指出“寡助之至”會眾叛親離,而“多助之至”則天下歸順。一反一正,對比鮮明。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作結,將“人和”的重要意義論說得十分透徹,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文章脈絡清晰,結構嚴謹,氣勢通暢。且運用大量排比,增強語勢,使論證更有說服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創(chuàng)作背景

  選自《孟子·公孫丑下》,孟子出身于魯國貴族,他的祖先即是魯國晚期煊赫一時的孟孫。但當孟子出生時,他的家族已趨沒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亂,使他們的家族漸趨門庭式微,被迫從魯遷往鄒。再以后歷事維艱,到孟子幼年時只得“賃屋而居”了。孟子父母的狀況,今已不可考。

流傳下來的只知孟子幼年喪父,與母親過活。為了孟子的讀書,孟母曾三次擇鄰而居,一怒斷機。孟子從40歲開始,除了收徒講學之外,開始接觸各國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諸侯國之間,宣傳自己的思想學說和政治主張。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學”思想,提倡“以民為本”,“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泵献臃磳娌?zhàn)爭,他認為戰(zhàn)爭太殘酷,主張以“仁政”統(tǒng)一天下。孟子“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孟子說“側隱之心,人皆有之?!彼J為善性是人類所獨有的一種本性,也是區(qū)別人和動物的一個根本標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者介紹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期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儒家學說的繼承和發(fā)揚者,有“亞圣”之稱。受業(yè)于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是孔子之后戰(zhàn)國中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和孔子的學術成就幾乎同高,人們將他們合稱為“孔孟”。

他曾游梁,說惠王,不能用;乃見齊宣王,為客卿。宣王對他很客氣,可是也始終不用。于是孟子歸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與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所著,為《孟子》七篇,南宋時朱熹開始將《孟子》、《大學》、《中庸》、《論語》合稱為“四書”。

猜你喜歡

端午節(jié)祝福詩句 端午節(jié)祝福詩句大全

端午節(jié)祝福詩句 端午節(jié)祝福詩句大全

2024-06-03
16.5萬
關于芒種的詩句古詩 描寫芒種的古詩詞

關于芒種的詩句古詩 描寫芒種的古詩詞

2024-06-03
19.2萬
芒種節(jié)氣古詩有哪些 芒種的古詩有哪幾首

芒種節(jié)氣古詩有哪些 芒種的古詩有哪幾首

2024-06-03
11.9萬
芒種節(jié)氣詩詞 關于芒種的詩句古詩

芒種節(jié)氣詩詞 關于芒種的詩句古詩

2024-05-31
8.5萬
贊美芒種的詩句 關于芒種節(jié)氣的詩句

贊美芒種的詩句 關于芒種節(jié)氣的詩句

2024-05-31
9.4萬
270度是什么角 角的種類

270度是什么角 角的種類

2024-05-30
13.9萬
25是質數(shù)還是合數(shù) 質數(shù)是什么

25是質數(shù)還是合數(shù) 質數(shù)是什么

2024-05-30
11.1萬
28的因數(shù)有 因數(shù)的定義

28的因數(shù)有 因數(shù)的定義

2024-05-30
13.8萬
32的因數(shù) 因數(shù)和乘數(shù)是否相同嗎

32的因數(shù) 因數(shù)和乘數(shù)是否相同嗎

2024-05-30
11.9萬
33的因數(shù) 33的因數(shù)有幾個

33的因數(shù) 33的因數(shù)有幾個

2024-05-30
14.1萬
熱門推薦
相關推薦 更多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原文及翻譯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原文和翻譯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原文及翻譯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原文和翻譯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就立志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就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收放自如)卻又不超出規(guī)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譯注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賞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譯注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賞析
原文: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翻譯:孟子說:“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利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注釋:(1)三里之城:方圓三里的內城。(2)七里之郭:方圓七里的外城。郭:外城。(3)環(huán):圍。(4)池:護城河。(5)如:比得上。(6)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類。

庖丁解牛原文及翻譯注釋 庖丁解牛原文和翻譯注釋

庖丁解牛原文及翻譯注釋 庖丁解牛原文和翻譯注釋
原文: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翻譯:有個名叫丁的廚師給文惠君宰牛。他的手接觸的地方,肩膀靠著的地方,腳踩著的地方,膝蓋頂住的地方,都嘩嘩地響,刀子刺進牛體,發(fā)出霍霍的聲音。注釋:倚:靠。履:踐踏。踦(yǐ):支撐,接觸。

庖丁解牛原文及翻譯注釋賞析 庖丁解牛原文和翻譯注釋賞析

庖丁解牛原文及翻譯注釋賞析 庖丁解牛原文和翻譯注釋賞析
原文: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翻譯:有個名叫丁的廚師給文惠君宰牛。他的手接觸的地方,肩膀靠著的地方,腳踩著的地方,膝蓋頂住的地方,都嘩嘩地響,刀子刺進牛體,發(fā)出霍霍的聲音。注釋:倚:靠。履:踐踏。賞析:此文在寫作上采用多種手法,結構嚴密,語言生動簡練,體現(xiàn)了莊子文章汪洋恣肆的特點。

陋室銘原文及翻譯注釋和賞析 陋室銘的原文

陋室銘原文及翻譯注釋和賞析 陋室銘的原文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翻譯: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龍就顯得有了靈氣。這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覺不到簡陋了)。注釋:1、陋室:簡陋的屋子。2、在:在于。3、名:出名,著名,名詞用作動詞。4、靈:神奇;靈異。賞析:作者借贊美陋室抒寫自己志行高潔,安貧樂道,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晚游六橋待月記原文及翻譯注釋

晚游六橋待月記原文及翻譯注釋
原文: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與杏桃相次開發(fā),尤為奇觀。翻譯:西湖景色最美的時候是春天,是月夜。一天里最美的是早晨的煙霧,是傍晚山間的風光。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氣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開放,景觀更是奇特。注釋:為春為月:為春時月夜。嵐(lán):山中霧氣。梅花為寒所勒:指梅花因大寒而遲開。勒:制。
友情鏈接